•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關於“八一五”的沉思:讓歷史告訴未來

2018-08-15 17:0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讓歷史告訴未來

  ——來自瀋陽、北京、上海、南京四地紀念館關於“八一五”的沉思

  8月15日,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73週年紀念日。在這個洗雪民族之恥的紀念日前夕,瀋陽、北京、上海、南京四地抗戰紀念館舉行活動,追思為民族獨立獻身的先烈,深思保衛和平之道。73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的瞬間,但它所昭示的歷史真理卻讓人銘記在心: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爭自由,誓抗戰”的沖天豪氣,折射出東北14年浴血抗戰的精神之源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上,巨大的碑面設計成一頁翻開的日曆,永久地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

  “回望歷史,當不忘英雄。”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説,“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以趙尚志、楊靖宇等為代表的抗聯官兵正是東北抗日武裝的中流砥柱。

  面對日偽軍的瘋狂“清剿”,趙尚志率領抗聯部隊與日偽軍展開了殊死的戰鬥。他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粉碎了日偽軍一次次的重兵“清剿”。

  “爭自由,誓抗戰。效馬援,裹屍還。看拼鬥疆場,軍威赫顯……”今天,當趙尚志的侄女趙淑紅低沉地吟誦伯父《黑水白山調寄滿江紅》時,仍讓和平年代的人們感到沖天的豪氣。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潔説,東北抗聯的艱苦抗戰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孤軍奮戰,外無援助,內無給養;二是敵強我弱,力量對比異常懸殊。慘烈的作戰,使抗聯部隊從最多時三萬多人銳減到最少時不足兩千人。各級指揮員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軍以上領導幹部犧牲40多位,師級幹部犧牲100多位;三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日寇的殘酷“圍剿”,使抗日鬥爭的環境異常艱苦。戰士們數日吃不到糧食,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饑。但他們正是有趙尚志那樣為同胞爭自由、為民族開太平的情懷,才能在絕境中取得反侵略戰爭的輝煌戰績。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1年到1945年“815”日本投降,抗聯消滅敵人18萬多人。

  時間可以遠去,歷史不容篡改

  日本侵略者出現在哪,抗日烽火就在哪點燃。淞滬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第一次重大戰役,中國軍人奮勇抵抗,粉碎了侵華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

  今年的8月13日是淞滬會戰81週年。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余子道依據史料指出,當時一個裝備較差的8000人部隊開上前線不到一天就只剩下2000人。無論從當局的戰略指揮、軍事素養,還是外交政略都反映了當時國力的羸弱。

  淞滬抗戰紀念館館長唐磊説,史實清楚地表明只有全民族結成統一戰線,才能取得勝利,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戰爭能在抗戰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根本原因。

  極端困難條件下,中華民族涅槃重生

  在抗日烽火中,中華民族完成了鳳凰涅槃的重生,以3500多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站在了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起點上。

  一封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書信原件為人們打開了一段依靠人民戰爭取得抗敵勝利的往事:

  “得知你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基本上完成了黨所交給你們的任務。這就克服了冀東的孤立現象……”這是1941年時任中共冀熱察區委冀東區分委書記李楚離寫給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團長白乙化和政治處主任吳濤的一封信。

  白乙化是中國大學的高才生,“九一八事變”後,他留下了“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的豪言,便回東北老家組織義勇軍抗戰。

  與人民大眾結合的知識分子融入了民眾的抗日洪流,知識和才華讓他們能更有效地痛擊侵略者。收信人吳濤之女吳白雪説,這個由“書生”領導的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有知識、有經驗”,他們根據山勢選擇伏擊地點和作戰方式。“很多老鄉就願意跟著父親他們打仗,説他們傷亡小、成功大。”吳白雪述説當年事依然難掩興奮之情。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研究人員喬玲梅説,由白乙化帶領的這支隊伍挫敗了4000余名日偽軍對豐灤密根據地為期78天的大“掃蕩”,多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當地人民的抗戰信心,青壯年踴躍參軍,十團逐步壯大到1700多人。

  重溫歷史,珍視和平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灰濛濛的天空飄起細雨,在悼念廣場內,銘刻有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時間的標誌碑旁,人們紛紛沉痛默哀。

  日本和平友好組織“九州沖繩和平教育研究所”邀請福井縣鯖江市議會議員山本敏雄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山本以侵華戰爭親歷者家屬的身份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致歉,呼籲人們珍視來之不易的中日和平友好事業。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説,今天我們回望歷史,不僅要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警示世人勿忘戰爭創傷,更要以更寬廣的視野面向未來。在抗戰中浴火重生的中華民族,深深地懂得:和平是需要經過一定的鬥爭才能得到的,只有世人都從往昔的苦難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和平才會一直和我們同在。

  (據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執筆記者:趙洪南,記者:樊攀、潘旭、劉宇軒)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