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孩子還小,不懂事”,是父母對孩子説的最殘忍的話

2018-08-14 17:2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帶女兒去商場,看到一件令人憤怒的事。

  商場3樓兒童區,不少大人帶小孩來這避暑玩耍。轉角處有排書架,我和女兒挑了兩本,正想坐下來看。有個約莫5歲的小男孩走過來,看到女兒手上的恐龍世界,一把搶走了,女兒眼疾手快把書搶了回來。

  男孩直勾勾地看了我一眼,跟沒事人一樣走開了。

  男孩又走到旁邊小女孩那,盯上她的故事書。他先是湊過半顆腦袋,聽小女孩念,突然畫風一轉把書奪走了。小女孩想搶回來,沒想被男孩用力推了一把,頭被後面書架子戳到,出血了。

  女孩媽媽趕過來問緣由,女孩泣不成聲。男孩媽媽解釋説:“沒事沒事,小孩子搶書看。”女孩媽媽一看有流血,立馬不幹了,“都出血了還沒事,你怎麼看的孩子?”

  男孩媽媽被質問聲惹怒,“你不也帶著孩子嗎,你怎麼不好好看著孩子?小孩子搶東西,上手就來了,根本來不及制止。”

  就在女孩媽媽貼創口貼時,男孩媽媽拉著男孩要離開。女孩媽媽飛步上前扯住他們,“事沒完,就走?”

  “都説孩子之間搶東西,不小心受傷的,就那麼點傷口,你還想訛醫藥費嗎?”

  女孩媽媽氣不打一處來,衝男孩吼,“你為什麼要推她?告訴我!”男孩被嚇哭了。

  男孩媽媽更怒了,“他五歲,不懂事,你衝他兇什麼!”

  男孩媽媽這句“他才五歲,不懂事”,實在不敢茍同。五歲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地稱霸?

  姑且不説男孩媽媽的態度惡劣,自己的孩子傷著別人小孩,沒一句道歉,還振振有詞。就男孩而言,他此刻內心會怎麼想?

  聽了媽媽的話,他可能會想:對,我才五歲,拿我想看的書又怎麼了。我又沒錯,你憑什麼兇我。

  慣子如殺子,“孩子還小,不懂事”這不是愛護孩子,恰恰相反,是在“謀殺”他們。

  1

  孩子是小,但因他們不懂事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法挽回的。

  看過一則新聞,在一家火鍋店裏,有兩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在吃火鍋,旁邊是一家三口。

  火鍋店很多人,孩子還跑來跑去,大家都盡力躲著,可是還是會不小心撞到別人。

  小孩不但沒有道歉,還去踢別人。孩子的父母看到了非但沒有制止,反而哈哈大笑。

  這時熊孩子跑到隔壁兩個女孩那一桌,二話不説就抓起肉丸直接往沸騰的火鍋裏扔。然後,悲劇了。

  火鍋裏的辣油噴出來,噴到兩個女孩臉上,還噴到一個女孩的眼睛裏,送醫院,説是那只眼睛廢了。

  這時候,孩子的父母開始慌了,説著各種好話,説孩子不懂事之類的,看到受傷女孩的父母態度堅決,父母開始當著大家的面,對孩子拳打腳踢,破口大罵。

  最後,據説賠了錢。可是,那個受傷的女孩,卻為此付出了失去一隻眼睛的代價。

  之前熊孩子推搡孕婦,只為好奇看她會不會流産的新聞,你一定看過。

  事後不少人驚嘆,一個10歲上四年級的小學生,難道父母和老師,沒有教育過他要尊重孕婦,在公交車上給孕婦讓座的基本道理?

  當熊孩子被修理之後,孩子的奶奶抱怨説:“把孩子的背都打腫了,膝蓋也青了。”

  這句話潛臺詞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就不要再傷害孩子了,他還是個孩子啊!”

  是啊,他還小,所以可以藐視他人生命。所幸孕婦肚子裏的孩子沒事,若出事,這就是故意殺人。

  正因為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所以才更需要教育。

  如果孩子沒接受過教訓,不知道攻擊別人、傷害別人需要承擔責任。他就不會明白,何為正確,何為犯錯。

  從小在庇護中長大的孩子會怎麼樣?

  之前發生過一則毛骨悚然的事。

  2016年10月18日,朱曉東在家中與妻子楊萍發生爭吵,過程中朱曉東用雙手扼住楊萍頸部致其機械性窒息而死亡。之後,朱曉東將楊萍的屍體進行冷藏長達三個月。

  2017年2月1日,朱曉東在父母的陪同下,向公安機關自首,並供述了殺害妻子楊萍的事實。公訴機關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對朱曉東提起公訴。

  朱曉東的母親在採訪中是這麼為兒子洗白的:“我就這一個兒子,現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千錯萬錯是我兒子的錯,他是無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她還説:“這個事情確實是我兒子不對,下手了馬上報警搶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沒經歷過什麼事情。”

  一個29歲的大男人,進入社會工作多年,結婚2年,在他媽媽眼裏,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

  作為母親,兒子犯下了這樣的惡行,沒有絲毫的歉疚,沒有任何的反省,只想洗白推卸責任。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説的一段話:“成人的犯罪行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造成的。”

  朱曉東有這般下場,和他的母親從小庇護,脫不了干系。

  非常欣賞有位媽媽的教育方法。

  子君女兒7歲,剛上一年級,從幼兒園到現在都跟婆婆一起生活。女兒成績好,在家乖巧,子君很是欣慰,打心裏對婆婆充滿感激。

  寒假,子君帶婆婆和女兒去西餐廳吃飯。開始喝湯了,服務員給女兒擺弄食具的時候,不小心將湯水撒到女兒的裙子上了,服務員趕緊幫忙賠不是,結果女兒一把推開服務員的手:“快撒開你的臟手,打工妹。”

  婆婆看到孩子説這話,瞥了一眼媽媽然後跟服務員説:“別怪孩子,她還小不懂事。”

  子君不顧婆婆的顏面,立馬叫女兒站出來跟服務員道歉,她對女兒説的這番話,真的很讚。

  “你的媽媽也是給別人工作的,難道也是打工妹嗎,快點道歉。”

  女兒看到媽媽這麼生氣,哭著給服務員道歉了。

  雖然,那孩子的道歉不是發自肺腑。但熊孩子,真的需要這樣的教訓:你無禮了,就該向別人致歉。

  很多大人總為孩子解釋,説孩子小不懂事,長大自然就懂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在説孩子不懂事,其實是在説他沒規矩,進一步延伸就是,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養成後是不那麼容易改變的,即使能,也需要孩子很大的毅力。

  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無規矩的生活,而且那麼多年。

  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説:“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什麼?”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的回答,實質在強調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一生的重要性。

  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曾説:“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作。

  好習慣成就自己,壞習慣毀滅自己。而父母常挂在嘴邊的,“他還小,不懂事”,就是毀滅性的存在。

  因為,他阻止了孩子學習良好習慣,和行為規則的機會。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