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你講述儀仗大隊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8-08-12 19:29: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又稱儀仗大隊,隸屬於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是一支以執行儀仗司禮任務為主的禮儀部隊。該部隊自1952年3月正式組建以來,至今已完成儀仗司禮任務4400余次。改革開放以來,儀仗司禮部隊編制體制也幾經調整改革,任務類型愈發多元多樣,軍服裝備不斷更新換代,邁步征程從首都北京走向全國乃至國外。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儀仗大隊鮮為人知的故事

  ■張 雷 程 鋒 藺芳帥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又稱儀仗大隊,隸屬於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是一支以執行儀仗司禮任務為主的禮儀部隊。該部隊自1952年3月正式組建以來,至今已完成儀仗司禮任務4400余次。改革開放以來,儀仗司禮部隊編制體制也幾經調整改革,任務類型愈發多元多樣,軍服裝備不斷更新換代,邁步征程從首都北京走向全國乃至國外。這支隊伍始終以一流的標準展現著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形象,受到國內外廣泛讚譽。

  ——編 者

  從臨時抽組到正式建隊

  1946年2月25日,周恩來與張治中、馬歇爾共同簽署了《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軍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作為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特使,馬歇爾計劃到延安視察。為了組織好歡迎儀式,表明我們的和平誠意,同時顯示我軍力量,擴大我軍在國際上的影響。中共中央決定從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臨時抽組500人組成儀仗隊,經過嚴格正規的儀仗動作訓練後,這支隊伍于3月4日清晨,在延安機場接受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治中陪同馬歇爾的檢閱,期間,馬歇爾頻頻還禮。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臨時組建儀仗隊迎接外賓。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很快,許多國家宣佈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10月16日,我國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外賓——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羅申要正式向毛主席遞交國書,中央確定用儀仗隊和軍樂隊舉行歡迎儀式。公安警衛師(現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警衛營立即著手組建儀仗隊擔負儀仗司禮任務。此後,每次外國大使在中南海西門懷仁堂呈遞國書,時任營長王立堂都會帶領警衛營一個排,站在大門兩側迎送,並行舉槍禮。

  1952年9月28日,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訪華,這是新中國接待的第一位外國政府首腦。為了隆重歡迎蒙古外賓,中央軍委公安司令部決定,急調原瀋陽軍區第7步兵學校100名學員到京,臨時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在蘇聯專家指導下進行訓練。在歡迎儀式上,儀仗隊舉行了閱兵式和分列式。執行任務完畢後,儀仗隊員歸建。

  由於來新中國的外賓漸漸增多,根據外交需要,1952年3月,中共中央指示,籌建儀仗營,官兵分別從公安警衛師警衛營的兩個連,以及華東、東北等部隊抽調骨幹組成,這是我國正式組建儀仗部隊的起點,也是現在三軍儀仗隊的前身。首任儀仗營營長由王立堂擔任。

  新中國向世界敞開了友好的大門,與各國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增多,儀仗營的各項任務也逐漸繁多起來,包括車站,西郊、東郊機場的司禮任務以及警衛任務等等。1959年1月,北京衛戍區成立,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北京衛戍區負責首都各項儀仗司禮任務的組織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繁榮富強,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儀仗司禮任務日趨繁重,每年要擔負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迎外任務。1983年9月,儀仗營正式改稱為“儀仗隊”;1985年9月,經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批准,儀仗隊由營級升為團級;1986年1月,經總部批准,儀仗隊改稱為儀仗大隊至今。2014年2月,在北京軍區範圍內22個旅團級單位首批選拔了30名儀仗女兵,5月12日, 13名女隊員首次亮相。2018年6月6日,新改革的國事訪問歡迎儀式首次啟用,三軍儀仗隊中首次增加女兵方陣是一大亮點。相比以前13名女兵與男兵混合編隊,55名女兵組成的單獨方陣更好展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颯爽英姿。

  他們見證這些歷史時刻

  儀仗大隊是一支以執行儀仗司禮任務為主的禮儀部隊。隨著時代發展,儀仗隊員的任務形式也在逐漸變化,主要是擔負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為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高級將領訪華時舉行的歡迎儀式任務,外國領導人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時的禮兵任務,以及國慶閱兵、大型軍事演習、政權交接儀式、重要會議等活動的標兵、禮兵和方隊任務。

  五十年代,儀仗營主要擔負了朝鮮戰爭停戰談判的警衛任務,迎送了第一批訪問新中國的外國領導人。1953年11月12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首相金日成率領代表團到達北京,成為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的第一位外國國家元首。

  在眾多歡迎儀式中,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歷史性地訪問中國,被譽為“破冰之旅”。2月21日上午11 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他們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出了手。周總理與尼克松一起檢閱了儀仗隊。七十年代,他們還迎接了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繁榮富強,儀仗司禮任務日趨繁重,任務形式也逐漸多元多樣。

  1981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週年時舉行隆重的國慶閱兵。10月1日,大閱兵當天,三軍儀仗隊179人組成軍旗方隊,138人擔負標兵任務。軍旗由三軍儀仗隊軍旗手高擎,引導受閱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此舉打破了以往由解放軍軍事學院扛軍旗的慣例。此後的國慶50週年、60週年、“93”首都閱兵,2017年沙場閱兵等,他們都是作為第一方隊,引領著受閱大軍,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1990年9月22日,象徵著亞洲人民“團結、友誼、進步”的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體育盛會。在第11屆亞運會上,儀仗隊員擔負了神聖的升旗、引導和護旗任務。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殘奧會在北京召開,儀仗隊員成功擔負了開閉幕式升(降)國旗、會旗,賽時場館頒獎儀式升旗,開幕式“中華禮樂”表演等任務,成為賽場內外一道靚麗的風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自身努力,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上升。博鰲亞洲論壇是第一個把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會議組織。2008年4月和2013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舉辦,儀仗隊員圓滿完成了外國元首、政府首腦歡迎儀式和機場專機禮賓任務。

  此外,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他們把五星紅旗第一次高高升起在香港、澳門的上空。

  2014年至2016年,他們還多次完成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任務。

  自2018年1月1日起,他們開始擔負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及護衛任務,同時也擔負外交禮儀場合的禮炮鳴放任務。

  鏗鏘腳步邁出國門

  與外國的儀仗隊進行交流,共同參加慶典閱兵儀式,成為一種在國際間日益流行的軍事外交方式。一些國家在舉行特別隆重的紀念活動時會邀請其他友好國家派軍隊來參加自己組織的閱兵式,共襄盛舉。

  2010年9月1日至9月19日,時任儀仗大隊大隊長的劉士胥率領36名官兵,首次成建制走出國門,遠赴墨西哥,圓滿完成墨西哥獨立200週年慶典閱兵任務。擔負擎旗手的朱振華表示:“這次執行任務,我們手擎國旗,走出國門,不僅代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國人民,代表中國。”

  其實,這並不是儀仗官兵第一次走出國門,早在2003年11月和2010年5月,他們派員兩赴加彭共和國,擔負指導該國國家儀仗隊訓練任務。加彭總統給他們頒發了軍隊最高榮譽勳章。

  2010年5月17日至28日,劉士胥大隊長等人,前往剛果(金)對其閱兵方隊和遊行方隊進行輔導訓練,展現了中國儀仗司禮部隊風采,促進了兩國間的相互交流。同年9月23日至10月3日,儀仗大隊李本濤副大隊長前往毛利塔尼亞對其閱兵方隊和遊行方隊進行輔導訓練。

  使命任務不斷拓展,中國軍隊的形象不斷向世界展現。2011年5月26日至6月4日,赴義大利參加閱兵慶典的3名儀仗隊官兵,組成中國國旗組,圓滿完成了由中國、美國、法國、德國等40多個國家參加的義大利國慶65週年暨統一150週年閱兵任務。

  時隔一個月,2011年6月29日至7月11日,儀仗大隊王敏副政委帶領精心挑選的23名儀仗官兵,遠赴委內瑞拉,歷時14天,圓滿完成了由中國、俄羅斯等20個國家參加的委內瑞拉獨立200週年閱兵慶典任務。作為亞洲唯一一支受邀參閱的儀仗隊,隊員們得到了委內瑞拉各界及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

  經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于2015年5月9日參加了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閱兵式和分列式。這是繼赴墨西哥、義大利、委內瑞拉等國之後的又一次出國執行閱兵任務。這是三軍儀仗隊首次赴俄參加閱兵,也是我軍迄今派出的最大陣容出國閱兵方陣,同時又是我軍首次在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的情況下參加異國閱兵。

  同年9月5日,三軍儀仗隊女兵赴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參加第八屆國際軍樂節,此次三軍儀仗隊女隊員的槍操表演編排了177個隊列動作,伴隨《壯哉征程》《半個月亮》《士兵的榮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四種配樂旋律,行進440步,總時長12分鐘,形成了極富藝術性的軍事動作,成為莫斯科紅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贏得國際社會好評。

  在世界舞臺上,三軍儀仗隊屢屢精彩亮相,不僅是展示一個國家的文明、一支軍隊的威武,也不僅是表達對另一個國家的祝福與友誼,更主要是代表祖國和人民,傳遞對和平的期盼與追求,宣誓共同捍衛和平的決心與信心。

  七次歷史性換裝

  三軍儀仗隊的服裝至今經歷了七次改革,分別是55式、65式、83式、89式、92式、07式、14式。

  1949年10月16日,新中國第一位外賓——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要正式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中央確定用儀仗隊和軍樂隊舉行歡迎儀式。由於時間緊,臨時組建的儀仗隊來不及做禮服,在歡迎羅申大使時,為了顯示儀仗隊威武雄壯,決定上身著繳獲的日軍呢料軍衣,下著馬褲,腳穿馬靴,頭戴鋼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槍。

  儀仗隊成立之初,正是新中國誕生不久的困難時期。儘管戰士們都是來自全軍的優秀骨幹,但儀仗隊的服裝卻與其他部隊無異,衣服布料為棉平布,顏色為草綠色,左胸佩戴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胸章。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全軍軍服也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設禮服、常服,簡稱55式軍服,一套較為完備的倣蘇式軍服體系從此誕生,儀仗隊也首次開始使用專用禮服。55式儀仗禮服使用毛嗶嘰布料,士兵軍官均使用大檐帽。禮服採用立翻領5粒扣樣式,士兵兩兜,軍官四兜,士兵袖口為緊袖口。軍官使用軍銜肩章與兵種領章,士兵使用軍銜領章。1956年9月30日,毛主席陪同來訪的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檢閱三軍儀仗隊,隊員們身著新式禮服,格外威武。這是儀仗隊歷史上第一次統一著禮服。

  1965年6月1日,隨著我軍軍銜制的取消,儀仗隊禮服也即廢止,改為統著三軍常服。儀仗隊為保證制服美觀、得體,其禮服所採用的布料並非普通65式軍服的滌卡和的確良,而是使用毛料,夏季凡立丁,冬季嗶嘰,大衣雙紋馬褲呢布料。冬夏禮服均為立翻領5粒扣樣式,士兵兩兜,軍官四兜,夏季半內襯,冬季全襯,肩部帶有墊肩,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禮服的平整。配飾上遵從“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挂兩邊”的原則,統一戴解放帽,佩紅色領章和全紅五角星帽徽,在禮服上也體現當時人民軍隊軍服從簡的樸素作風。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門打開,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不斷出現在世界禮賓場上,檢閱他國的儀仗隊。比較之下,他們都感到“我國儀仗隊的服裝還可作些改進。”

  1983年8月1日,三軍儀仗隊正式配發新式禮賓服。從此也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服裝改革的序幕。半個月之後,新式禮服第一次亮相世人面前。83式禮服夏季使用凡立丁布料,冬季使用單紋馬褲呢布料。袖口和褲側有黃色與軍種色相間的裝飾帶,使用儀仗隊專用的領章和肩章。陸空士兵兩兜,軍官四兜,海軍士兵使用水兵服,海軍軍官與陸空軍官樣式相同。大檐帽及水兵帽使用85大帽徽,與所著禮服同色同面。

  改革後的禮服,仍跟不上儀禮發展的步伐。考慮到新形勢下的外交需要,1987年,軍委領導再次要求原總後勤部對禮服進行改革。1988年,我軍恢復軍銜制,軍服設計上也有了較大變動,儀仗禮服也經歷了一次重新設計,但由於其夏季禮服顏色並不是十分美觀,最終這款名為89式的禮服未被批准裝備部隊。

  直到1992年10月1日,三軍儀仗隊再次換著新式禮服。這款92式儀仗禮服布料、版型均與89式禮服相同。陸軍冬夏改為草綠色,海空軍顏色不變。袖口、褲側有黃色與軍種色相間的裝飾帶。右臂增設臂章,左胸黃色綬帶。大檐帽帽檐增加帽檐花,使用金色帽帶,帽頂與禮服同色同布料,內著軍種襯衣,三軍均使用黑色馬靴,禮服所用服飾與89式禮服相同。

  新世紀,儀仗禮服突出“中國特色”和“國際元素”。2007年7月3日,全軍軍服調整改革工作會議暨新式服裝發放儀式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三軍儀仗隊身著新式禮服、高擎著八一軍旗走在13支新式服裝展示方隊的最前列。07式儀仗禮服冬夏服和大衣均使用嗶嘰布料,海軍水兵春秋禮服為倣毛凡立丁,但冬禮服和大衣布料稍厚。陸空及海軍軍官禮服為開領4粒扣樣式,海軍士兵為水兵服。陸軍使用松枝綠色,空軍使用藍灰色,海軍春秋白色,冬季藏青色。禮服袖口有三條、褲側有一條黃色裝飾帶,禮服左胸使用綬帶。褲子為小囊馬褲樣式。佩用軍種胸標和儀仗隊臂章,士兵佩用國防服役章和儀仗隊專用肩章,軍官佩用姓名牌、資歷章及軍銜常服肩章。士兵使用白色腰帶,軍官使用白色斜跨腰帶。禮服內著軍種襯衣和領帶。陸空大檐帽與禮服同色,海軍只有白色大檐帽與水兵帽。

  黨的十八大後,經中央軍委批准,儀仗隊新式禮賓服於2014年8月1日正式啟用穿著。此次換發的禮賓服是在07式禮賓服基礎上融合我軍傳統和民族特色進行調整改進的,在樣式、用料、顏色和標誌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式設計,14式儀仗禮服夏、春秋、冬均使用新式貢絲錦布料,大衣使用麥爾登呢布料,布料光澤度和抗皺性能較往代禮服有明顯提高,首次設立夏禮服,外觀與春秋、冬禮服無區別,但夏禮服與夏襯衣使用更加透氣的布料,以保證夏季穿著的舒適性。禮服所採用配色與07式相同,海軍不再設水兵服,三軍官兵均使用開領4粒扣樣式禮服。禮服袖口有V形金色機繡裝飾與印度絲刺繡五星,褲側有金色金屬絲裝飾帶。褲子為無囊馬褲樣式,更加修身貼腿。佩用儀仗隊專用高光放大版07式軍裝胸標,放大版07式軍官領花,專用國防服役章和專用標識徽,士兵使用專用兵肩章,軍官使用專用官肩章。左胸有金屬絲材質綬帶,綬帶背部有暗扣,方便固定。左右臂均有臂章,士兵使用金色金屬絲腰帶,軍官使用金色金屬絲斜挎腰帶,執行隊長使用紅色皮質斜挎腰帶。陸空大檐帽與禮服同色,海軍白色大檐帽。帽檐有印度絲刺繡帽檐花,帽瓦佩用專用大帽徽。首設夏季大檐帽,帽頂使用網眼透氣材料。女軍官與女士兵均戴與軍種同色的卷檐帽。三軍禮服均內著白色襯衣和軍種領帶。禮服外兜全部封死,內襯和褲子無口袋,搭配新式14式馬靴,腳腕處增加疊褶,使舒適性更強。14式儀仗禮服較往代更加修身,大部分為量體定制,使禮服實現絕對合體。調整改進後的儀仗隊禮賓服分性別、軍種和官兵,共有18個品種。

  改革開放以後儀仗隊禮服的不斷變化,既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氣,也彰顯了中國軍人的嶄新風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