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引領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8-08-12 09:3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深知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帶領全國人民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今年,中國經濟的“中考”成績單依舊亮眼。“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上半年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2018年7月3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總結了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工作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消費依然保持較好增長態勢,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下半年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會變。

  “中考”成績鼓舞人心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來源:新華社

  據初步核算,2018年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4189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連續12個季度增速保持在6.7%-6.9%的區間。

  消費和市場銷售增勢平穩。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9609元,同比名義增長8.8%,比一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加快1.3個百分點。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和化粧品類同比分別增長10.6%、10.6%和14.2%,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0.2、0.5和2.9個百分點。

  就業仍在擴大。今年1-4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71萬人,同比多增6萬人。調查失業率保持低位。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下降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7%,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1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通脹保持溫和。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漲幅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

  根據IMF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6.6%,保持了其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國際機構的信心,來自中國經濟成績單上實實在在的數據,來自中國經濟運作呈現出的良好局面。

  習近平在多次會議、多個場合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推動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穩定的宏觀經濟運作環境。

  新動能快速成長

  “潮流來了,跟不上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我們能夠做的和應該做的就是要搶抓機遇,加大創新投入,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7月25日,習近平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分析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時表示。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隨著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應用不斷涌現、零售業概念頻被重解、二維碼釋放無數“紅利”……龐大的中國經濟正在新動能加速成長中奮勇前進。

  2018年1-5月,全國新登記企業265萬戶,同比增長12.3%;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6萬件,授權量達13.9萬件。一大批市場新主體、研發新成果正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上半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0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88.1%,工業機器人增長23.9%,整合電路增長15.0%。

  從貿易結構看,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40810億元,同比增長30.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1277億元,增長29.8%;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533億元,增長30.9%。

  綠色發展穩步推進。從節能減排看,上半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2%。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未來新經濟還將孕育什麼,有些可以想像,更多無法預測。但毋庸置疑的是,引領新經濟浪潮的核心在科技創新。

  今年7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議強調:“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要聚焦國家需求,統籌整合力量,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強化規劃引領,形成更有針對性科技創新的系統佈局和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安排”。

  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新”求變,以“新”應變。正如習近平所説:“我國能否在未來發展中後來居上、彎道超車,主要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發展協調性增強

  習近平指出:“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我們要著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效益明顯提升,經濟中提質增效的因素不斷積累,經濟發展協調性增強。

  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速比第二産業快1.5個百分點;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4.3%,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13.9個百分點。

  區域結構持續改善。中部後發優勢持續顯現。1-5月,中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固定資産投資增長9.3%,分別快於東部地區1.1和3.6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不斷顯現。結構性去産能繼續深化:上半年,全國工業産能利用率為76.7%,比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去庫存成效突出: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4.7%。企業杠桿率和成本繼續下降: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6.6%,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49元,同比減少0.31元。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不懼風急浪高,底氣十足,行穩致遠。

  這底氣從何而來?來自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堅強領導,來自於改革開放40年形成的大國實力,更來自於全國人民和各行各業的真抓實幹。

  “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品質發展新成就,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體”,到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不論國際局勢如何變換,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朝著既定目標奮力前行。(文/戴萌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