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下半年經濟工作的變與不變:著力點變為“補短板”

2018-08-08 10:30:00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原標題:下半年經濟工作的變與不變:著力點變為“補短板”

  下半年經濟工作的變與不變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細心品味會議內容,除了力求穩健的基調以外,更加突出了“穩中有變”的指導思想,這既是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當前經濟運作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是中國必須面對的最大變數,也是中國繞不過的課題。怎麼辦?“要抓住主要矛盾,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加以解決”,這個“針對性強的措施”必然要求宏觀政策隨機應變,不斷調整戰術姿態。

  總基調沒有變

  “穩”不是無所作為

  説到不變,“下半年,要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品質發展”,這些總體任務沒有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沒有變。“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紮實細緻工作”,這些總體工作要求沒有變。

  與此同時,會議給出明確的判斷:任務艱巨繁重。這説明下半年社會發展目標的難度增大。中國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目的就是“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這是從宏觀方面給出的具體要求,體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並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貨幣政策操作突出穩健而不再提“中性”,關鍵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也就是説,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有效,必要時不必拘泥于“中性”。宏觀經濟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之所以強調“穩”,實際是為了避免“過激”,是為了符合“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總體而言,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不變的是“穩”,而變則體現為更多的“靈活性”。儘管“穩就業”排在第一位,但毫無疑問,六個“穩”在整體經濟系統中相互關聯、相互依託、相輔相成。

  我們不能把六個“穩”割裂開來,需要綜合施策、系統把握、全面推進。尤其是外貿受到較大外部壓力時,我們更需要高品質的內需供給。“穩”不是拒絕增長,而是為了高品質的增長;“穩”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花大力氣培育新動能。

  著力點變為“補短板”

  當務之急是擴大內需

  會議要求“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打通去産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業成本。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我們注意到,自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而過去一段時間主要針對的是“去”——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尤其是去年以來,在“三大攻堅戰”之首——防風險的推動下,去杠桿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現在著力點變為“補短板”,而且是“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這實際體現了在強大外部經濟壓力之下,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振內需這一戰略選擇,同時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未來,基礎設施方向的補短板或將與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

  把補短板確定為重點任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其他方面。如果説以基礎設施補短板拉動內需還顯得有些被動的話,那麼,“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打通去産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業成本”,這些策略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則顯得更加主動。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不變,但著力點在變。

  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是,既要準備好短期內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也要注重培育經濟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

  金融服務能力不能弱化

  明確提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會議要求“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這是會議的重要看點。這要求中國金融人不能總是專注于金融風險的化解與防範,必須抬頭看看。

  必須高度關注金融風險化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進而發揮好各項政策的協同效應,從而把握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更重要的是,不能因為金融的“防風險”,弱化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

  本次會議對房地産市場也提出明確要求,“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産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今年上半年,中國大多數城市房價上漲,有些三四線城市上漲較快,這引起老百姓議論,也引起中央重視。“房住不炒”是既定國策。針對當前房價上漲趨勢,地方政府需要增強大局意識。更重要的是,“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我們認為,這個長效機制是在有條件的地區“因城施策”,推廣物業稅改革試點。

  中國經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央強調“穩”並非拒絕“進”,而是以適度的“進”確保真實的“穩”,並以真實的“穩”確保更加的“好”。我們必須頭腦清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人的每一次進步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從來都不存在恩賜和施捨。

  正因如此,中國經濟從來沒有退路,我們必須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盡心盡責把各項工作做好,這是完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不二選擇。

  《中國經濟週刊》 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31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