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積極財政政策為經濟注入確定性

2018-08-07 12:1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為經濟社會運作注入確定性,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推動實現新的供求動態平衡

  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所謂“積極”,就是要積極主動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強財政政策的預見性和預防性。政策要抓住關鍵環節、關鍵問題,精準發力、對症下藥。

  從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和效果來看,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為經濟社會運作注入確定性。一是為市場運作注入確定性,減少實體經濟內部、虛擬經濟內部以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不確定性,穩定國民經濟;二是為社會運作注入確定性,降低消費、就業和社會心理的不確定性,保障民生,穩定民心;三是為改革注入確定性,建立完善科學的財稅體制,為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助推高品質發展。

  ——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良好社會預期,是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石。積極的財政政策不但信號要清晰,各項政策措施也要落實有力。政策措施一旦出臺就不能“翻燒餅”,也不宜頻頻出招,防止政策多變、頻出而擾亂預期。特別是要充分考慮現實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有預案、有底線,給經濟社會主體吃下“定心丸”。

  ——推動實現新的供求動態平衡。結構性失衡的根源是資源錯配、效率低下,産生大量無效供給,而優質供給不足。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要搞“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通過實施減稅降費、鼓勵研發創新、支援普惠金融、扶持中小微企業等措施,為市場機制發揮自身功能創造條件,用市場力量來矯正結構性失衡。

  與傳統的擴張性政策不同,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不是政府直接發力擴大需求,而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間接發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優質供給;不是通過政策來替代市場,而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準確把握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的系統聯動關係,注重發揮財政政策綜合作用和整體效能。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