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年中經濟觀察:金融穩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撐

2018-08-04 12:4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今年以來,中國金融領域各項改革不斷深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等主管機構在治理市場亂象、防範系統性風險、幫助小微企業融資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專家指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金融的穩健運作將會為中國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防範風險扎牢籬笆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在金融市場當中,“立好規矩”對於發揮各市場主體作用、扎牢防範風險的制度籬笆十分重要。

  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穩步紮實地開展了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經過各級監管部門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共同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自查各類問題13.6萬個、涉及金額13萬億元。這一過程中,有關部門加大對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私售“飛單”“蘿蔔章”“抽屜協議”等嚴重擾亂市場的亂象明顯減少,行業“潛規則”得到有效制止,高風險金融業務持續收縮,銀行業繼續保持穩健運作的良好態勢。

  在證券市場方面,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得以強化。近日,證監會發佈了新規,對退市制度進行了三個方面最新修改:一是明確上市公司構成欺詐發行、重大資訊披露違法或者其他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生産安全和公眾健康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違法行為的,證券交易所應當嚴格依法作出暫停、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決定的基本制度要求。二是強化證券交易所的退市制度實施主體責任,明確證券交易所應當制定上市公司因重大違法行為暫停上市、終止上市實施規則。三是落實因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主體的相關責任,強調其應當配合有關方面做好退市相關工作。

  “2018年上半年,中國金融工作主線十分清晰:一是加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力度,二是推動降杠桿、化解風險點。從效果來看,上半年金融運作總體穩健,P2P、網際網路金融等領域風險點得以暴露出來,資管新規等一批制度建設取得實質進展。”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為小微企業“站臺助陣”

  中小微企業是經濟新動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增加、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末,全國小微企業法人約28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合計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有數據顯示,中小微企業貢獻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以及80%的城鎮就業崗位。

  今年以來,各方面在支援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方面可謂“不遺餘力”。

  在政策層面,央行等五部委6月下旬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提出“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共1500億元”“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強化貸款投放監測考核”“完善小微企業信用資訊共用機制”等20多項重要舉措。

  在金融機構方面,各大銀行也積極為小微企業“站臺助陣”。中國建設銀行建立起有別於銀行傳統業務的“數據化、智慧化、網路化”服務新模式,首創小微企業評分卡,突破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中的資訊、信用“瓶頸”。同時,該行推出“小微快貸”主打全流程線上融資,截至2018年4月末,累計為28萬小微企業提供2800多億元貸款支援。中國農業銀行不久前針對服務小微企業制定了最新實施意見,決定通過差別化定價、優化貸款期限等方式,將政府給予的各項優惠全部讓渡給小微企業。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支援小微企業對於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具有全局意義。“在供給側,小微企業的蓬勃生長,有助於形成‘創造性破壞’,加速科技進步和擴散,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奠定長週期復蘇的基礎。在需求側,小微企業的百花齊放,有利於滿足多層次、個性化的消費升級需求,提高社會總福利。”

  支援實體經濟力度更強

  在各方努力之下,上半年金融領域低效、無效資金逐步擠出,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力度更強。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末,産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下降2.1%,低效融資需求受到明顯遏制;房地産貸款增速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製造業貸款餘額16.7萬億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小微企業、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領域和薄弱環節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4.2%、7.6%、45.6%,信貸結構持續得到優化。

  董登新進一步指出,從長期來看,金融回歸實體經濟是必然的過程。但由於此前幾年“高杠桿、高收益”的思維慣性,很多社會資本依舊對回歸實體經濟抱有觀望態度。對此,有關部門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

  “當前,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為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帶來了壓力。在此背景下,我們尤其要堅持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讓金融聚焦創新驅動、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上來,避免貨幣政策出現‘大水漫灌’,從而讓此前金融領域強監管、降杠桿、防風險的努力白費。”董登新説。

  由第一財經研究院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推出的《中國金融風險與穩定報告2018》指出,所有的金融危機本質上都與勞動生産率下降、資本回報率下降有關。從一定意義上説,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産率,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資本回報率,是防範金融風險和規避金融危機的長期根本辦法。

  這份報告認為,中國應充分利用當下席捲全球的數字化技術、通過技術進步和改革提高實體經濟的勞動生産率和資本回報率,這將和金融市場發展形成正反饋,在實現金融穩定的同時,讓高品質的經濟發展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