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記者手記|98歲于藍:革命的人,年輕的心

2018-08-03 15:29: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于藍老師或許是我們此次知名老藝術家系列採訪中最年長的一位,卻也是我們聯繫過程最為順利的一位。撥通電話前,我們內心很忐忑,一怕打擾老人靜休,二來擔心採訪被拒。

  沒想到的是,電話那頭的于藍老師很爽快地答應了我們的採訪,只是淡淡地説了句“歲數大了,很多事都不記得了”,聲音洪亮率直,於是,我們約好一週後去她家中拜訪。

  還是位於北京西土城路上兒影廠的那棟宿舍老樓,還是那間樸素雅致的小客廳。房間十分狹小,小到只夠放兩個單人沙發,小到連我們的錄影機三腳架都無處擺放。進門的墻上依舊挂著主人最鍾愛的三幅書畫作品:一幅書法名家馮松寫的兩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紅梅”;一幅友人特意為于藍老師九十壽誕創作的水墨畫荷花;還有一副是于藍學畫的孫子專門給奶奶畫的一張油畫,色彩明快艷麗,讓整個屋子多了生氣與活力。

  于藍老師在客廳裏等候著我們,白底黑點的短袖衫,黑色細條紋西褲,簡樸的衣著,讓老人看起來神清氣爽。見我們來了,于藍老師臉上露出溫和的微笑,高興地拉著我的手聊起天來:“我今年已經98歲啦,前不久眼睛剛做過手術,所以老要滴眼藥水……腿腳、耳朵也不太好了,一會我要是聽不清,你就湊到我跟前説吧。”我特意把5年前的專訪報道帶給於藍老師看,老人很開心,拿起放大鏡邊看邊問,“這個能送給我做個紀念嗎?”

  從《龍須溝》中的“程娘子”到《烈火中永生》的“江姐”、《革命家庭》裏的“周蓮”……于藍17歲到延安,演話劇,演電影,一路走來扮演了很多優秀的中國婦女形象。現在回想起來,最喜歡的角色是哪個?

  原以為老人定會提及那個家喻戶曉的經典形象“江姐”,沒想到,于藍老師脫口而出的卻是——“周蓮”。看到我們有些不解,她回頭指了指身後挂著的那張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周總理正當著眾人的面,高興地握著于藍的手説著什麼,于藍頷首微笑,認真傾聽。

  老人深情回憶了一段往事——那是1961年,在香山舉行了一次有關電影方面的會議,這一天,周總理也來到了現場,于藍站在眾多名演員中間,一點都不起眼,可周總理還是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裏的媽媽,上前親切握著于藍的手,當著眾人説道:“你演了個好媽媽!”

  或許是年紀太大的緣故,採訪時,一些事情于藍已記不清細節,唯獨這段往事仍歷歷在目。

  不過,喜愛她的影迷們不會忘記——《烈火中永生》中堅貞不屈的江姐,《革命母親》裏堅強的紅色母親“周蓮”,還有《龍須溝》裏既刁蠻又賢惠的“程娘子”……從藝80年,從舞臺到銀幕,從青春到白頭,于藍飾演的一個個藝術形象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其實,我演的電影全加起來也就十來部,”回憶起往事,于藍仍沉浸在當年角色創作的激情之中,眼神裏不時閃過興奮的光。雖然作品並不多,但幾乎每部都是經典。

  于藍的一生和電影緊密相連,年輕時出演電影,60歲受命組建兒童電影製片廠並成為首任廠長。直到80歲,她才從兒童電影製片廠正式退休,任廠長期間共拍攝了19部彩色故事片。退休後,仍熱切關注著兒童電影的發展。

  如今,因腿腳不便,于藍公開露面的機會比過去少多了,但只要是紀念周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的活動,只要是“關心下一代”兒童電影的事情,便一定要去。

  “周總理的紀念活動我一定要參加,表達我作為一個演員對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們的事情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兩個事情我都不能推辭。”

  對於于藍的家人,可能許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實,她的丈夫田方也是電影明星,1949年參加組建北京電影製片廠並任廠長。

  對於他們之間的幸福時刻,于藍記憶猶新:1954年,她到中央戲劇學院參加表演幹部培訓班,田方大力支援,並送給她一個厚厚的筆電,上書“做一個好學生”;1960年,他們倆共同出演影片《革命家庭》,這是他們唯一的一次銀幕合作;1964年,田方飾演電影《英雄兒女》裏的王文清,他們一起揣摩如何用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兩人的小兒子田壯壯,是新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代表人物之一。談及兒子的電影,于藍認為“他們那代人拍東西都很有新意,不讓人覺得是在重復。”

  窗外日影漸漸西斜。我們在於藍老師家中已逗留了將近一個下午的時光。近兩小時的採訪中,于藍老師一直端坐在沙發上,聲音健朗,臉上總帶著笑容,眉目間充滿了慈愛。若不是滿頭銀絲,光聽老人談她的生活和熱愛的電影事業,完全看不出已經是一個98歲、身上多處動過手術的高齡老人。

  採訪完,保姆想趕在日落前,推著于藍去家附近的元大都公園遛彎曬太陽,于藍老師卻執意要讓我們看看她最珍貴的一本影集。可是,影集放哪兒,一時竟想不起來。問保姆,也不知道。于藍老師讓我們攙扶著來到隔壁臥室,自己動手翻找起來,我扶著她,生怕老人摔著,最終在一堆雜誌裏找到了,只見封面上寫著“紅色影壇雙星:田方和于藍”。我一頁一頁翻開,聽于藍老師給我們講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這是田方小的時候,這是我和田方去蘇聯拍的照片……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如今,每個週末,于藍老師的兩個兒子都會來看望老人,每到節假日,家庭聚會雷打不動,兩大家子三代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説地,笑語盈盈,是于藍感到最可心、最快樂的幸福時刻,“那感覺真的好自在、好愜意、好溫馨,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年齡,也好像淡漠了塵世間曾經帶給我的一切悲苦和憂傷,我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運也是最享福的老人。”粗茶淡飯,樸素樂觀,于藍的晚年生活簡單恬淡。

  “獻身電影愛電影,青出於藍勝於藍。祝于藍老師生日快樂!”一位影壇晚輩在於藍壽誕時將這句祝福語用隸書寫成並精心製作裝裱成框。于藍很是喜歡,將它與各種獎盃、生活照片,一併擺放在窗臺上,這些珍貴的物件,向每位來訪者靜靜述説著藝術家當年的青春風采、生命嚮往以及藝術貢獻,而這些也鑄成新中國電影的光榮符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