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世“慰安婦”只剩兩人!島內呼籲"挺直腰桿,討回公道"

2018-08-02 11:12: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大陸紀錄片《大寒》在島內引發共鳴。臺灣從大約有2000名“慰安婦”到現在只剩兩人,她們一直在等待日本政府承認真相、開口道歉。但民進黨當局為發展臺日關係,在面對日本的時候自動矮一截,臺媒8月1日呼籲,如果蔡英文當局認為“轉型正義”是重要目標,就應對日本有更強烈訴求,為“慰安婦”討回公道,還給她們人生最後的正義。

  最早拍攝“慰安婦”紀錄片

  據臺灣《旺報》8月1日報道,1992年,曾被迫當日軍“慰安婦”的臺灣阿嬤在“臺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簡稱“婦援會”)的協助下,勇敢地站出來。當時已五六十歲的她們揭開年少時最不堪的回憶,控訴日軍暴行。到現在,先後出面的59名阿嬤已陸續凋零,只剩兩人在世。“衛生福利部”依據“臺灣省關懷日據時代慰安婦生活扶助實施計劃”,負責照顧她們的生活與醫療,委託“婦援會”辦理個案訪視,提供生活津貼、醫療補助及心理輔導等。“衛福部”數據顯示,2018年撥給“婦援會”的補助款累計近30萬元新台幣,包括生活及醫療等支出。

  臺灣影視工作者也拍攝了有關“慰安婦”的紀錄片。中時電子報1日稱,在抗日戰爭中,東亞及東南亞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婦女被迫充當日軍“慰安婦”,最早通過影像記錄這群受害者的是臺灣。“婦援會”1998年與導演楊家雲合作,記錄了13名臺灣“慰安婦”經歷的慘無人道的生活;2014年導演吳秀菁拍攝紀錄片《蘆葦之歌》,不再悲情,展現的是她們晚年的轉變與力量,她們不再沉浸于憤怒或傷心,就像折不斷的蘆葦一樣跳舞、參與藝術創作,生活充滿笑聲。此外,“婦援會”還完成“阿嬤的網站——臺籍慰安婦虛擬博物館”,2016年在臺北市大稻埕歷史街區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收錄59名“慰安婦”的生命故事。

  一些人認為她們“出於自願”

  不過,島內針對是否向日本求償始終看法不一。“立委”高金素梅曾赴聯合國總部陳情,最終換來聯合國針對日本否認日軍徵用“慰安婦”表示無法認同。但仍有人認為她們“出於自願”。

  據《中國時報》1日報道,1995年為抵制日本規避政府責任,作家李敖捐出100件收藏品義賣,和馬英九等人合作將義賣所得及捐款共3800萬元幫助“慰安婦”。馬上臺後,曾邀“慰安婦”到“總統府”喝茶、用餐,同時國民黨還要求在高中歷史課綱明文加入“慰安婦”內容,針對仍有課本聲稱“婦女自願”,馬在第二任期明確將“婦女被迫做慰安婦”寫入課綱。部分“獨派”學生跳出來反對微調,聲稱有些婦女是出於經濟因素當“慰安婦”,無法證明是“被迫”。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馬上廢止馬當局的課綱微調,採用沒明確寫“慰安婦”是“被迫”的舊課綱。首任“行政院長”林全備詢時,表示“慰安婦”有些是自願,駐日代表謝長廷被問及“是否效倣韓國建銅像”時竟回答説,“這樣大家就準備參加我的告別式了”。

  碰到日本就先退縮

  1999年,“婦援會”和“慰安婦”前往東京地方法院遞狀要求賠償,2005年三審敗訴定讞,目前與國際組織合作另覓求償渠道。

  針對“慰安婦”議題,“婦援會”前董事長葉毓蘭稱,在臺籍“慰安婦”凋零、只剩兩人在世的情況下,當局應挺直腰桿與日方交涉。她批評説,作為女性同胞本來對蔡英文有所期待,但現在都未看到她有明顯作為。輔仁大學日文係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稱,臺日關係要友好,部分人認為面對日本不宜提起“慰安婦”問題,但韓國不論哪一個黨派上臺執政,在此問題上都態度一致,難道日本就不重視與韓國的關係嗎?“臺灣對此隱忍不一定能得到外交好處,政府不如就將腰挺直,為歷史討公道”。

  《中國時報》1日評論稱,時間已不允許“慰安婦”繼續等待,但高喊“轉型正義”的蔡英文當局是否敢向日本政府發出官方聲明,要求日方公開、正式為戰時暴行向臺籍“慰安婦”道歉並賠償?文章直言,當局不能因親日、靠日,就在歷史和人道問題上退讓,或者假裝看不見,“碰到日本就先退縮,又何談轉型正義?”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