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40℃高溫,八旬老人把自己綁在摩托上,背後原因讓人淚目……

2018-08-02 10:07: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孤獨山路,他為殘障兄妹掌燈

  只為把他們的前路照亮

  7月的重慶

  高溫襲來

  一位80歲的殘疾老人

  卻拄著拐杖

  再一次開始了

  單程長達六七個小時的“遠征”

  烈日的炙烤

  讓換乘5趟公交後

  被“捆”在摩托后座的老人有些難忍

  但一想到路的盡頭

  那對等待著他的殘障小兄妹

  老人的心底,涌起陣陣暖意

  他叫鄧林明

  四年時間

  他堅持到府送教

  給一對不會説話、無法走路的殘障兄妹

  打開了知識的大門

  堅持

  每月一兩次,懷揣心臟藥

  80歲老人單程六七個小時的“遠征”

  鄧林明自己也是個殘疾人,4級肢殘,腰無法伸直,走路必須拄拐,不拄拐時像個躹躬的人。以前身高有1.65米,現在縮成1.35米。

  7月28日早上6點半,鄧林明就出發了。他的目的地,是重慶渝北茨竹鎮新泉村2組村民吳長生的家,那裏,有兩個智力和肢體都殘疾的孩子等著他去上課。四年了,他每個月去一兩次,每次待上三五天,最長要超過一週。

  因為每月定期的“苦旅”,老人頭一晚特意找到4顆苦藠,拍碎就著涼水吞服,他説這能防中暑。心臟病的藥也必須帶,以備不舒服時隨時摸兩顆出來吃。

  這是趟單程六七個小時的路程。

  老人先是從南岸羅家壩出發,倒5趟公交車到渝北興隆鎮。這一段不堵車也要4個多小時,但是公交對老人免費。直達車快一些,要多花10多元車費,沒有退休金的鄧林明經濟很拮據,他捨不得。

  接著,鄧林明花4塊錢從興隆乘坐小巴到茨竹。到了茨竹鎮,距離目的地新泉村只剩下5公里,能不能坐上農村小巴要看運氣。

  這天運氣不好,已是中午12點43分,等不到車的老人決定找個攬活的摩托,15塊,搭他去吳家。一年年下來,摩托車主們和老人也漸漸熟悉,熟到有了人情,曉得他去走教,有的也不收錢。

  摸摸索索爬上摩托后座,老人手在抖,車主拿一條捆貨物的繩子,一頭纏在鄧林明腰上,一頭捆在自己身上。遇到坑洼路段,后座上的老人被騰空彈起,看得人心裏一緊。

  一路上,鄧林明緊緊抓著他的背包,裏面有他給吳家兄妹帶的修改的作業、書、文具,有他自己的毛巾牙刷,還有8顆糖,有時候是一袋芝麻糊,或者兩個蘋果。8顆糖,也是老先生的禮數,從不空手。

  奇跡

  不會説話、從未進過課堂的他們

  在方塊字裏慢慢尋找前程

  新泉村裏,盼望著鄧林明到來的,是一個一家四口三人殘疾的特殊家庭:

  56歲的父親吳長生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平日以種地為生,由於生活貧困,快40歲時才和同村一身體有殘疾的婦女結為夫妻;

  38歲的母親三級肢殘,無法站立,無法行走,騎在一根約30釐米高的長凳上,踢踢踏踏地挪動,説話含混不清;

  兒子吳文見16歲,二級智力殘疾,肢體殘疾;女兒13歲,三級智力殘疾,肢體殘疾。和媽媽一樣,他們靠一根板凳行走。

  吳家的事在村裏不是秘密,鄉親們平時也多有幫襯。

  一次,到衛生室給患病妻子拿藥的鄧林明,看到了在隔壁小學“聽墻根”的吳文見。男孩的眼神,觸動了這個退休教師的心。他一邊和學校協商,一邊和孩子父親溝通,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去。學校同意接收,但需要家長每天陪讀。要顧家,要務農,作為家裏唯一的勞動力,吳長生無能為力。

  “我來給你教兩個娃娃,我是退休老師,一定幫你教好。”2015年3月的某一天,鄧林明來到吳家,這是他説的第一句話。他決定,自己送教到府。

  “想不想讀書?”那天,鄧林明問。兩兄妹咿咿啊啊説了半天,鄧林明也沒聽明白。“用筆寫,想讀書你畫鉤,不想你畫叉。”兩兄妹毫不猶豫地在作業本上畫下一個大大的鉤。

  從此,在吳家門前的空壩上,鄉親們總能看見一個駝背的老人,拿著粉筆在墻上寫著什麼。他面前,兩個坐在木凳上的孩子認真地聽課。

  他給兄妹買了教材、本子、文具,從認字和數數開始。

  作為一個有10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鄧林明原本充滿了信心,但是面對兩個智力殘疾的孩子,困難可想而知。

  “最大的障礙是他們無法用語言交流。”鄧林明説,兩個孩子都不會説話,只能發出啊喔的聲音。起初,他們交流全靠比劃和猜,但隨著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長了,鄧林明漸漸變成了最能聽懂兩個孩子“特殊語言”的人。“特別是現在,吳文見能寫不少字,我們可以用小紙條來交流了。”

  鄧林明的苦心沒白費。

  哥哥吳文見能識300個漢字,能寫100多個漢字,還能算出10以內的加減乘除。妹妹吳丹丹雖然不能做計算,但也認識100以內的所有數字和簡單的漢字。

  老伴去世後,鄧林明住到了南岸區羅家壩大兒子家,只能每個月來一兩次走教。每次來,白天講課,晚上跟吳文見住,一老一小,躺在竹板床上,一個講故事,一個聽故事,山村夜黑,屋裏沒燈卻有光。

  未來

  希望大家的愛心,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希望兩個孩子最終能自食其力

  很長時間裏,連兒子都不知道鄧林明在做的事情,老人説,不想把這件事搞得人盡皆知。但幾個月前,他卻高調參選了“感動渝北人物”評選。為什麼?

  老鄧説,是因為自己老了。

  “這3年,我看著兩個孩子慢慢變好,我知道只要有人能繼續幫助,他們肯定能變成自食其力的人。”

  鄧林明説,現在只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幫助吳家兩兄妹的行列中。“我們做的事並不多偉大,但是卻能改變兩個孩子的命運。”

  因為鄧林明的堅持和呼聲,改變正在發生:

  渝北區華鎣山小學知道了兄妹的情況,上學期開學起,校方把40多名教師納入送教隊伍,即採取每兩周間隙一次的送教。每次送教,學校輪番派出至少2名教師來殘疾兄妹家中,上語文、數學、音樂等適合三年級學生的課程。將來如經測試已達到小學六年級學習水準,將為他們發放小學畢業證書。

  渝北區茨竹鎮政府民政辦主任顏斌告訴記者,這對兄妹獲得小學畢業證後,民政辦會徵求他們意見,以助力其今後人生發展。

  村裏人都認為鄧林明創造了奇跡,但他卻並沒有滿足。“只要還走得動,我就一直來。”

  “我的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幫到什麼時候,兩個孩子年紀還小,愛心需要接力。”他説,希望兩個孩子有朝一日能自力更生。

  一念不忍,四載堅持。

  那個烈日下彎曲的背影,

  映照的

  是這世間最最動人的師者之心。

  “我的年紀大了…兩個孩子還小…”

  愛心需要接力。

  你是否願響應老人倡議,

  一起關注,

  改變苦難兄妹倆的命運?

  向大愛老人致敬!

  也祝願老人安康、長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