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改革開放中成長髮展的國際關係學

2018-07-31 15:3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國際關係學是研究國際關係行為體之間相互關係、相互作用以及各種國際體系運作和演變規律的學科。中國國際關係學研究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啟而恢復重建,經過40年發展,取得了優異成績,積累了豐碩成果。近年來,伴隨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增強,我國與世界的互動逐漸加深,中國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併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國際關係學界立足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大實踐和經驗,積極推動理論創新,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學術支撐。回顧40年來中國國際關係學的發展歷程,總結學科發展經驗,探討未來發展方向,對進一步提升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層次和品質、更好發揮其對外交實踐的智力支撐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取得長足進步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從那時起,中國國際關係學進入恢復重建繼而快速發展階段。40年來,經過眾多學者的不懈努力,中國國際關係學取得長足進步,併為推動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作出重要貢獻。

  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是國際關係學研究的重要內容。4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不斷推進,多部研究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著作陸續出版,國外一些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著作先後有了漢譯本,主題多樣、數量可觀的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論文在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設置了多個國際關係教材項目並取得預期成果。

  梳理辨析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學者開始向國內學界介紹西方國際關係理論,隨後大批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經典著作的漢譯本陸續出版。伴隨著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經典著作的引進,中國學者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有了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並對其進行了細緻梳理、深入解讀、認真辨析。目前,中國學者已經基本完成對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評介。

  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日趨豐富。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國際關係的演進狀況和中國外交的具體實踐,國際關係研究主題日趨豐富。一方面,傳統議題研究推陳出新,如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時代主題、國際格局、國際體系等方面的研究角度不斷擴展;另一方面,新議題不斷涌現,如全球治理、新型國際關係等方面研究受到關注。由此,中國學者對國際關係的理解日益深刻,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把握更加準確。在研究方法方面呈現多元多樣特點,既有對傳統人文方法的沿襲,也有對大數據等新方法的嘗試。方法意識不斷強化、方法運用能力不斷提升,有力推動了中國國際關係學的整體進步。

  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能否形成符合學術界公認標準的理論流派,是一門學科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40年來,中國學者在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方面持續發力,並不斷取得新進展。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國際關係學者的理論自信、學術自信日益增強,逐漸跳出以冷戰思維、零和博弈、強權政治等為基礎的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窠臼,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著力打破國際關係理論由西方學者壟斷的局面。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順應國際社會對國際關係新理論的期待,立足中國外交實踐,力圖用中國理論、中國話語來研究闡釋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推動國際關係理論創新突破,逐漸開創了學科發展新局面。

  學科建設不斷完善。學術機構和學科點是學科發展的兩大支柱。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僅有少數幾所高校設有國際政治係,還有少量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學術機構和學科點很不健全。改革開放後,一批新的國際問題研究所成立,一些高校陸續設立國際政治及相關專業的碩士點和博士點。進入21世紀,中國國際關係學科得到更為顯著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使得相關學術機構的建設迎來高潮。目前,中國設置國際政治本科及外交學、國際事務等相近專業的高校有近百所,國際問題類研究機構大量涌現。學術機構和學科點建設為國際關係學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機制和人才保障。

  積累寶貴經驗

  回顧中國國際關係學40年的發展可以看到,成績來之不易,既是學者們共同努力的結晶,也是中國國際關係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40年來,中國國際關係學研究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也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40年來,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和分析世界發展潮流、中國發展大勢、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等。在馬克思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中國國際關係學研究展現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人民立場,並在開創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過程中始終站穩立場、體現特色。

  從中國與世界交往實踐中獲得發展動力。國際關係學具有鮮明的實踐屬性,它的發展離不開國際關係實踐活動。中國國際關係學取得的長足進步,既與國際關係持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有關,更是由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特別是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所推動的。可以説,國際關係深刻複雜變化所産生的外部影響,全面對外開放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所産生的日益增長的內部理論需求,形成了中國國際關係學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引進和借鑒的關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本來的、外來的知識體系,是一個學科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歸納世界發展演變規律的智慧、處理國家間關係的方法。40年來,中國國際關係學界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國際政治思想等,並對其進行理論化建構、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同時,面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國際關係學界經歷了引進、學習、吸收、批判借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國際關係學的主體性不斷得到強化、專業性不斷得到提升。

  營造良好學術生態。學科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這要靠一批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的學者來共同努力創造。正是由於幾代學者的接力奮鬥,中國國際關係學研究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得到了發展完善。中國國際關係學者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指引下,潛心研究、共同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才智。

  開拓發展空間

  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相對於深刻變化的現實,中國國際關係學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遇到了許多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問題,但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問題意識還不夠強。再比如,對國際關係中歷史與現實關係的研究不夠,對當今發生的一些問題沒有梳理出歷史脈絡,沒能説清前因後果。推動中國國際關係學深入發展,應在批判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回答我國對外交往和參與全球治理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中國國際關係學未來要獲得更大發展空間,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增強主體性。中國國際關係學發展應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是否具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中國國際關係學應在系統總結既有經驗基礎上,秉持包容發展理念,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特別是中國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努力將中國人對國際關係的獨特觀察和理解特別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和思想理論創新成果納入學科體系。積極參與和設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性學術組織,不斷推出並牽頭組織研究項目,通過多種方式增強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的自主性,多産出具有原創性和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彰顯專業性。在資訊化時代,國際關係學科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研究主體更為多元,在專業研究中原有的資訊和理論優勢不再充分等等。對此,應在知識生産和傳播方式、學科方向和專業課程設置、教材體系建設、學術平臺打造等多個方面作出改進和努力,彰顯國際關係學科的專業性、學術性,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國際關係學科體系。

  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是學科發展、學術進步的永恒主題。應聚焦國際關係演化特別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積極借鑒其他學科的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著力打造易為國際學術界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不斷推動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的發展,使中國國際關係學在國際學術界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王存剛 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