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海同仁:用唐卡筆繪出的“文化扶貧”之路

2018-07-30 11:20: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七月下旬正是青海同仁最美的季節,藍天白雲襯著青青草原,與遠處的巍巍高山相得益彰。當地人已經忙碌起來,著手準備即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六月節。

  在同仁縣熱貢龍樹畫苑的“扶貧車間”中,雖然夏日酷暑難耐,身邊不時還有參觀者來往嘈雜的聲音,幾位年輕人卻不為所動,用手拿著畫筆,蘸取用礦物質做成的特殊顏料,一筆一筆在畫布上細細描摹。

  這畫筆描繪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熱貢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同時,他們一筆一筆用心在描繪的,也是自己和家庭的脫貧致富之路。

  為貧困戶提供唐卡技藝培訓,助力脫貧

  同仁,藏語“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它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錯板塊,地形複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特殊的區域環境使得同仁區域封閉、落後,是青海省15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這片深度貧困地區上卻擁有一顆文化明珠:熱貢藝術。熱貢藝術是以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為表現形式,以藏傳佛教、神話故事、史詩、藏醫藏藥、天文地理以及傳統知識為內容的造型藝術,于2006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熱貢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唐卡就成了近年來同仁縣“文化扶貧”的重要突破口。

  畫唐卡脫貧致富,第一步就是要傳授給貧困戶唐卡繪製技藝。著名唐卡藝人扎西尖措、曲智兄弟開辦的熱貢龍樹畫苑正是集中培養唐卡藝人的重點傳習機構。

  作為唐卡藝術的傳承人,扎西尖措、曲智兄弟沒有固守唐卡技藝“家族內傳承”、“傳男不傳女”等舊習,他們30多年如一日,培養了358名熱貢唐卡藝人。2001年,他們開創先例,收了全國第一個學習唐卡技藝的女徒弟,目前已出師的女性唐卡藝人已有36名。“以前只有男人能學唐卡,女人就只能在家裏務農,兩位師父招收女徒弟之後,一家人裏兩個人都可以作畫了,收入就翻番。” 熱貢龍樹畫苑經理完德介紹。

  在招收學員的時候,熱貢龍樹畫苑更傾向於要貧困戶的孩子,一是這些貧困家庭更需要這門手藝來獲得收入;二來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心思往往更加單純,更容易“靜心”,把作品完成得更好。由於學員大多數來自貧困家庭,熱貢龍樹畫苑一直對所有學員免學費、免住宿、免吃飯,還承擔學員回家的交通費用。

  畫苑一年的伙食、學員補助等費用就達200萬元。為了鼓勵畫苑更好地培養唐卡藝人,當地縣政府每年都會為熱貢龍樹畫苑提供培訓費用的資金補貼,並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援。唐卡技藝的傳承幫助了許多貧困學員的家庭,同時也輻射帶動了周圍村子的脫貧致富。在熱貢龍樹畫苑已經出師的的260人中,有16名徒弟的年純收入已經超過100萬,30多名徒弟年收入超過50萬。這些已出師的徒弟再招收自己的徒弟,又可以擴大唐卡藝人隊伍,給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機會。畫苑經理告訴記者:“唐卡的學習週期很長,一般都需要五到六年甚至更久,有些孩子老想急功近利去打工賺錢,我們就會告訴她們,靜下心來學習一門技藝才是你的無形資産,可以終身以此謀生,要比打工有價值得多。”

  據了解,在同仁縣,像熱貢龍樹畫苑這樣規模的畫苑已有12所,非遺傳承中心25座。

  讓唐卡藝術成為貧困戶家庭特色産業,保障脫貧 

  習得唐卡技藝之後,如何把唐卡賣出去,是“文化扶貧”的重要一環。除了為貧困戶提供培訓機會,同仁縣政府還幫助唐卡藝人打開銷路,將唐卡藝術變為特色産業。

  熱貢龍樹畫苑所在的吾屯村,從事熱貢藝術産業的戶數達到90%以上,可以説是“家家做畫、人人從藝。”對於這裡的貧困戶來説,他們大多都具有繪製唐卡的技能,主要問題在於缺乏創業啟動資金。當地政府以到戶産業資金、低保補貼等方式為他們提供資金支援,將唐卡技藝轉化為家庭唐卡特色産業。“真的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比起以前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給了資金幫我們開了這個唐卡店,收入一下子翻了倍。以前我們的房子特別差,現在政府給我們就地危房改造,一家子現在住得真的很舒服。” 吾屯村的完瑪措激動地説。完瑪措一家用政府發放的“到戶産業資金”共44800元在街邊開了一間唐卡店舖,丈夫當周創作唐卡的同時,也會幫助其他藝人銷售唐卡。由於熱貢唐卡的名氣很大,當周的唐卡店一直不愁銷路,目前全家的月平均收入已達到4000元以上,于2017年成功脫貧。

  據統計,畫唐卡之後吾屯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1340元。目前村內31戶153名貧困戶已被帶動發展了文化産業,實現收入穩定。

  人們常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海同仁縣則是“靠文化吃文化産業”,闖出了一條“文化扶貧”的新路,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了一條致富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