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接受改變與創造幸福 洱源人攜手共建新家園

2018-07-29 17:44: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洱源7月28日消息(記者張之鶴)洱源,洱海之源,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這裡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曾是洱源縣的真實寫照。安土重遷,黎民之性;易地搬遷,另辟蹊徑。近日,“脫貧攻堅在行動”網路主題活動走進洱源縣福和村和鄭家莊,洱源人在脫貧攻堅中互幫互助、共同建設的美麗新家園出現在眼前。

  新家園 

  2016年,福和北村七、八組的34戶群眾整體搬遷至洱鶴線15公里的西赤坡。按照“白族民居風格,廚衛入戶、人畜分離,每人平均建築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準,搬遷農戶選舉出的建房理事會用“抱團建房”方式有效降低了建房單價、材料單價和運輸成本。如今,易地搬遷的191人中,包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88人全部建起了新房。

 

  羅雪坤的新家有兩層,太陽能熱水器、電視等電器一應俱全。央廣網記者張之鶴 攝

  “房子會滲水,也會有滑坡的危險,但是從小在山上長大嘛!以前沒覺得什麼。”村民羅雪昆24歲和同村的妻子結婚,那時他們一家六口人住在位於山頭上的村莊舊址。家裏屋頂上的幹散瓦時常需要修葺,每到雨季屋頂漏雨到處是水,家中的生活飲用水還得從外面挑。後來雖然通了自來水,也因為海拔過高時有時無。羅雪昆説,曾經的村子道路泥濘、只能走路通過,有時回到家滿身泥土也只能燒一盆熱水簡單的擦洗。

 

  福和北村易地搬遷集中養殖點。央廣網記者張之鶴 攝

  “現在好了,車子可以開到家門口。各家的牲口也都集中在養殖點,所以我們村的路上是沒有牛屎馬糞的。整個村子衛生是非常好的!”洱源縣牛街鄉和福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楊子贛隊長介紹。據了解,福和北村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投入900多萬元,用於場地平整、擋土墻、道路硬化、雨污分流和村民活動室等公共服務領域。

 

  福和北村全村路面完成了硬化。央廣網記者張之鶴 攝

  而村莊的綠化美化亮化,則積極發動群眾,號召每家每戶都在房前屋後種果樹或者中藥材,美化村容的同時還能靠“庭院經濟”增加收入。作為駐村幹部,楊子贛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但他毫無怨言,對工作、對未來都充滿希望。楊子贛相信,很快福和北村就會遠離貧困,那時大家、小家都會過上好日子。

  大家庭 

 

  傣族頂柱,漢族圓頂,藏式柱梁,鄭家莊村的涼亭表達了民族團結的心願。央廣網記者張之鶴 攝

  在25公里外的鄭家莊,漢族農戶王洪康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八個字有著更深刻的體會。1959年,國家把多年遊牧的7戶藏族人和從西雙版納來的2戶傣族人安置在鄭家莊。因為通婚和遷徙等原因,村裏現在共居住著漢、白、藏、傣、納西、傈僳、彝7個民族125戶525人,是名副其實的民族團結大家庭。

 

王洪康。央廣網記者張之鶴 攝

  王洪康説自己小的時候,村裏還家家戶戶都是茅草房,現在村裏變化很大。

  王洪康幼年喪父,母親靠著種地拉扯他和弟弟長大,一家人常年只能靠苞谷果腹。90年代鄭家莊村藏族幹部何國祥開始教他中藥知識,幫助王洪康做起藥材生意,他家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來。去年,王洪康靠收購重樓、黃芪等中藥材銷售到新疆年收入9萬元,貧困已經徹底離他遠去。

  現在的鄭家莊村全村無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萬元,靠的便是各民族互幫互助。鄭家莊村黨委副書記李建清介紹,鄭家莊村黨支部通過多民族議事決策、多民族當家理財、多民族約定村規、多民族群防群治等方式加強民主管理,倡導“大家的事情大家辦”,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各族群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不論是放棄安土重遷的觀念易地搬遷,還是改變耕田種地的思路購銷兩旺,在這片土地上,最讓人動容的是洱源人在脫貧攻堅戰中對“家園”的理解。他們帶著對生活的激情,擼起袖子打造新家園;他們帶著“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目標,為人民服務;他們帶著共同富裕的承諾,與各民族同胞攜手奔小康。這裡的人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接受改變與創造幸福其實是同一種能力,脫貧洱源,攜手共建新家園。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