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民強村治污享生態紅利 從“黑又臭”變“美而富”

2018-07-28 15:4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黑臭河清溪河經治理後成為景區。(孔華/攝)

  黑臭河清溪河經治理後成為景區。(孔華/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孔華 何川)化工廠、養殖場、煉油廠沿河林立,不到十年,河水黑了、臭了。曾流經四川瀘州納溪區20多公里的清溪河“病得不清”,且黑臭水直排長江。

  五年前,清溪河治理拉開序幕,12家企業或搬、或關,昔日黑臭的清溪河摘掉了“劣”帽子,恢復到III類,水清了,花開了,遊客來了,清溪河下游的民強村也富了。

“花田酒地”景區,千畝鮮花四季盛開。(孔華/攝)

  “花田酒地”景區,千畝鮮花四季盛開。(孔華/攝)

  納溪區副區長鄧小軍介紹,23公里長的清溪河源自上游宜賓,是長江一級支流,流經納溪區20多公里,流域面積112.4平方公里,涉及人口8671人,沿岸共有12家企業,其中3家化工企業,加上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清溪河曾污染嚴重,一度是劣質水。

  以民強村為例,清溪河流經民強村僅3.5公里,河岸上,曾有一家煉油廠、一家竹板廠。當了22年村支書的蘇小平坦言,這兩家企業是他十幾年前招商引資來的。“煉油廠用的地溝油露天擺放氣味大,加工中的味道也難聞,竹板廠甲醛氣味重,加上上游還有化工企業,村民經常為了環境問題堵這些工廠的大門。”

  2013年,政府投入1.1億元,實行了一系列舉措開始治理清溪河。12家企業搬離或者關停;農村垃圾集中收集運輸至發電廠;清溪河兩岸開始綠化、種植水草……如今,化工企業佔比由原來的80%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昔日黑臭的清溪河逐漸變為山清水秀的風景區。

 “花田酒地”打造白酒文化旅遊目的地。(孔華/攝)

  “花田酒地”打造白酒文化旅遊目的地。(孔華/攝)

  “整個清溪谷景區規劃了67平方公里,總投資120億元,計劃建成5個酒鎮,99個白酒酒莊,1個生態農場。”瀘州老窖清溪谷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剛介紹,優質的自然景觀,將他們吸引到這裡,目前,已流轉了2500畝土地,建成3個酒莊和“花田酒地”景區。

  “花田酒地”景區投資1.2億元,佔地2000多畝,于2014年3月對外開放,有千畝四季花海,有玻璃棧道、滑道、漂流等項目,去年,綜合收入已超過1億元,帶動了附近近千名村民就業。

  年近古稀的民強村村民薛忠勇告訴央視網記者,他和三個兒子家共11口人,一年土地流轉的收入有3萬多元(耕地1400元/畝/年;非耕地700/畝/年);他在景區栽花種草,一個月有一兩千元收入,“以前,種田只夠吃,現在,有錢花了。”

  不僅是薛忠勇,景區的建設直接讓民強村分享了生態“紅利”。

  “民強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戶101人,2017年全部脫貧。農民年均收入由2015年的14522元增至2017年的17337元。”鄧小軍介紹。

  “我們村集體每年服務景區也有五六十萬元的收入,村裏有錢,事就好辦了。”蘇小平説,當年他引進來的企業已經關停,新建的景區帶來了不小收益,他這個村支書也好當了。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