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石漠化大地上的“土地癌症”醫生

2018-07-25 11:22: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9年前,懷著對“彩雲之南”的憧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畢業的王妍和丈夫來到西南林業大學任教。儘管當時每月1500元的工資讓曾在北京領過高薪的夫妻倆有些失落,但他們仍然堅持了下來——“醫治”這裡大片的石漠化土地。

  雲南山美水美,但雲南也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118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存在岩溶分佈。岩溶地區石漠化是雲南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影響著長江、珠江、瀾滄江等重要河流的生態安全,成為當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災害之源、貧困之因、落後之根”。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區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形式,被稱為‘土地癌症’,雲南的石漠化治理風險高,任務重,面臨嚴峻考驗。”王妍説。

  多年來,王妍和研究人員沿著麗江、大理、曲靖等地,作了大量石漠化恢復的基礎研究。“石漠化地區的土壤層很薄,水土流失嚴重,我們的任務就是成土、保土,找適合的植被護土。”

  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在雲南丘北縣普者黑流域約390平方公里、27個監測點位,她和研究生常常要在3天時間裏,將每個點位檢測完。

  過去,一些村不通公路,他們要在風沙漫天的土路上走五六公里。自己背著暖水瓶和速食麵,泡速食麵時得找一個避風的小沙丘,迅速將面吃下去。否則,一陣風刮來,面裏全是沙子。

  但王妍從沒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多苦,“學校裏的老一輩科研人員吃得苦比我們多得多”。每當説起西南林業大學的李鄉旺教授,王妍總是無限的崇敬。

  曾任校圖書館館長的李鄉旺,退休之後和他的夫人陸素娟在幾乎沒有科研經費的情況下,背著一個水壺、一個挎包、戴著一頂草帽,奔波在滇東南大山深處。

  從事石漠化研究18年來,夫婦二人帶領研究團隊,經過耐旱性、耐寒性生理指標測定及植物解剖學的研究,積累了1萬多個可靠的實驗數據,從50多個樹種中篩選出白槍桿、濕地松、墨西哥柏等20多個樹草種,為雲南紅河州的建水、開遠、蒙自、彌勒等地80萬畝的石頭山披上了綠裝,為雲南的石漠化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

  “每次下鄉,李教授都是自己買車票坐大巴去到縣上,幹完一天的工作,為了給當地部門節約一晚的住宿費,他又自費購買當天晚上的車票坐大巴車連夜趕回來。”王妍深情地説,李老師已經78歲了,有嚴重的青光眼,一隻眼睛失明,另一隻眼睛僅剩下一點視力。但他至今仍然帶著研究人員和學生奔波在大山裏。

  2016年,西南林業大學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組建了石漠化研究院(以下稱“石漠化院”),這是李鄉旺教授多年的夙願。

  作為雲南省唯一一個石漠化研究的專門機構,石漠化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石漠生態系統的規律性和特殊性”以及“石漠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機制”。擔任副院長的王妍與李鄉旺共同承擔了“岩溶石漠生態系統修復與綠色産業發展研究”。

  王妍解釋説,這項研究是在系統攻克石漠化治理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和推廣應用的基礎上,探索構建適宜於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産業鏈,提出合理的綠色發展方式、發展適度的綠色産業模式,以實現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

  “這些年雲南石漠化情況總體趨勢向好。以5年為一個監測週期,跟2012年相比,雲南每5年石漠化土地面積大約減少1萬兩萬公頃。”王妍分析説,石漠化面積減少的原因主要得益於國家重點工程的推進、林業改革的深化、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大,以及農村能源結構的改善和農業技術措施的應用等。

  但是,由於雲南石漠化分佈廣、程度深、危害重,岩溶地區生態狀況依然十分脆弱,“要使岩溶地區的生態顯著改善,需要長期的艱苦努力,石漠化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多年來,王妍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林業行業標準兩項,出版學術專著7部,以她為核心成員組建的“岩溶石漠生態系統演替過程與修復科研團隊”獲批雲南省科技創新團隊。

  儘管不少人認為王妍當初留在北京工作,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但王妍覺得雲南是她熱愛的地方,更何況“石漠化治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