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行動】深山裏的“七彩世界”皮勒村開出了“向陽花”

2018-07-17 18:17: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在皮勒村建一所幼兒園有多難?從村子所處的位置可見一斑。村子離縣城——塔什庫爾幹縣186公里,離馬爾洋鄉51公里。這裡出門見山,四週環山,山下是湍急且攜帶大量泥沙的葉爾羌河。

  未來網塔什庫爾幹7月17日電(記者 鞏帥)8年前的那個冬天,12歲的布裏布裏努斯熱提騎著駱駝,身上裹著厚厚的毛皮大衣,跟隨 “大部隊”從皮勒村出發,走了三天到馬爾洋鄉上學。他不曾想過,8年後,會以實習老師的身份回到村幼兒園把自己所學,教給孩子們。

  “小時候村裏沒有幼兒園老師,現在村裏需要老師,我就回到這裡實習了。等中專畢業後還想繼續上學,考上更高一級的學校,教更多的孩子。”布裏布裏説。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教育讓他走出去,教育又讓他回來了 

  這些年來,外界始終惦記著布裏布裏以及和他一同翻山求學的孩子們。而今,他們長大了,也開始惦記著現在村裏的孩子。

  教育讓布裏布裏走出了大山,教育讓他又回到了這裡。

  皮勒村幼兒園條件雖算不上極好,但也絕不比大多數幼兒園差。至少讓從北京過來的朋友們唏噓感嘆,“有機會一定要把我兒子也送來體驗體驗。城裏有的電教設備這裡有,城裏沒有的‘純天然’環境這裡也有。”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2017年,皮勒村新中心幼兒園建設完畢,現有入園兒童20名,幼兒園教職工5名。入學率達到100%,村裏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園。

  在皮勒村建一所幼兒園有多難?從村子所處的位置可見一斑。村子離縣城——塔什庫爾幹縣186公里,離馬爾洋鄉51公里。這裡出門見山,四週環山,山下是湍急且攜帶大量泥沙的葉爾羌河。

  布裏布裏上學那會兒,出村的大橋還沒開建,通往鄉里、縣裏的公路還沒修好,上學的路上,不誇張地説冒著“生命危險”。泥石流、滑坡、洪水等意外時有發生。

  皮勒村的最後一戶人家已經離祖國的邊境線咫尺之間,牧民沿著路,指向山口對記者説,“你看,過了山那邊,就出了咱們中國了。”

  據村裏的老師講,修建幼兒園時,縣領導、教育局領導以及村子裏一再強調,“要做到最好”。包括這些硬體設施。

  教育局領導一線督促建設,遇到洪水斷路不能出村時,吃住就在村裏,要求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必須趕在九月份入學前完工。不止是皮勒村,附近的村幼兒園都有這樣的待遇。

  在一片四週環著荒山,以土黃色為主基調的環境下,幼兒園被裝扮成了“七彩世界”顯得格外醒目,被稱為村裏最好的建築也不為過。

  老師説,“不管山區有多遠,多偏僻,黨的關懷和各界的關懷都是照顧得到的。不會因為遠、偏僻就被遺忘了。師資力量也很強,給縣裏上課的老師也到這裡來給村子裏的孩子教課,是公平的。”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塔什庫爾幹縣委副書記王旭東説,“無論多難都要發展教育,一定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讓貧困在這一代結束吧……” 塔什庫爾幹縣副縣長巴圖爾夏,對記者一聲慨嘆。

  為什麼幼兒園、學校是當地“最好”的建築,在老師和脫貧幹部們的言語中找到了答案。

  扶貧先扶智。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扶貧先扶智,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墻壁畫。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縣裏孩子有什麼,這裡的孩子也有 

  在皮勒村的幼兒園裏,有小橋流水,有戶外攀爬的繩索,有滑梯、木馬等遊樂玩具,還有墻壁上“愛祖國,民族團結”的各式宣傳畫。

  園中散落在各處的石頭上寫著:“探究、誠信、雅”等字樣。就連垃圾箱,都是小朋友們利用廢棄泡沫板一起動手製作的。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一角。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習近平在雲南考察工作時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塔什庫爾幹縣境內的墻體上和路邊廣告牌上,有著各式的標語。其中除了“脫貧、奮鬥”的勵志標語外,看到最多的還是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

  在皮勒村幼兒園,記者看到了這些標語的生動實踐,這些孩子們是最小的踐行者。

  其實,無論從硬體設施,還是課程內容設置,這裡都不像一個脫貧村的幼兒園,或者説,與人們常規記憶中山村幼兒園差別巨大。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老師魏麗平(左二)和吐拉娜吐拉洪(右一)。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吃過的苦可以跟後來人念叨念叨 

  與布裏布裏同在皮勒村幼兒園工作的還有兩位同事,吐拉娜吐拉洪老師和魏麗平老師,她們都是八零後。

  早在2011年,吐拉娜和魏麗平就是同事,同在縣裏的幼兒園教課。後來短暫的調離崗位,魏麗平教過一段時間小學,如今又一起搭檔在皮勒村教孩子們。擁有八年教學經驗的她們,是縣裏的骨幹教師。

  兩位老師告訴記者,縣裏的孩子學什麼,這裡的孩子就學什麼。以前怎麼教,現在結合村裏的特色也全部教給小朋友們。

  吐拉娜向記者介紹了幼兒園一天的作息情況。“小朋友的生活是很規律的。早上給班裏消毒,開窗通風,接孩子進來。然後是教學活動。健康、戶外類的是布裏布裏老師帶,藝術類語言類是我帶,科學探索類的是魏老師。”

  幼兒園嚴格落實“一餐兩點”制度,即中午午餐,早上早點,下午的午點。這些都是免費的。

  幼兒園墻壁上的畫、園內景觀佈置,那些小橋流水、戶外清泉,以及班裏的“民族團結”樹等等,都出自幾位老師的構思。“我們學的專業就是這樣的,縣上的教學工作全套用在了這裡,都是按部就班的。”兩位老師説。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的孩子們。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山區裏的幼兒園是這樣一般景象。在去徐州等城市幼兒園交流學習時,吐拉娜就常被問道,“你們那裏的孩子是不是騎馬、騎駱駝去上學?你們幼兒園有電嗎?”每到這時,吐拉娜就會拿出手機,找到相冊給對方一張一張地看,往往會引來一陣讚嘆。

  然而,畢竟是山區,畢竟處在高原。與幼兒園的美相比,老師們的艱苦生活似乎是意料之中的。

  吐拉娜有嚴重的暈車症狀,對這裡的海拔還是不能完全適應。每次從村裏回到縣城,再想到回村的路途,就一身冷汗。但是沒辦法,孩子的課不能耽誤。用魏麗平老師的話説,“出去沒兩天我們就想孩子了,就想趕快回來,哪怕路不好走。”

  更多的時候,她們不敢出村,就怕路斷了回不來。直到現在,通往皮勒村的路每年都會因洪水等自然災害而斷路一段時間。

  斷路不僅是出入不便,青菜供應會出現短缺。斷路了,老師們會留足給孩子們吃的青菜,自己就吃點馕對付一下。

  “當然,熱書記也會叫我們去大隊上分吃大家存儲的蔬菜。”

  老師們口中的“熱書記”全名叫,熱合曼吾甫爾,是新疆自治區派來駐村的第一書記,深受全村老幼的歡迎。

  被派到皮勒村支教,吐拉娜和魏麗平沒有任何怨言。起初就是為了鍛鍊自己,這是難得的經歷。魏麗平説,“年輕的時候有這樣的經歷很好。以後皮勒村會變化肯定會更大,我們也算是見證了村子的成長,吃過的苦也可以跟後來人念叨念叨了。”

  偶爾吃不上吃青菜算一苦,但對於兩位女老師來説,沒條件洗澡要比不吃青菜苦得多。

  剛來時,沒有自來水,喝水洗漱都在河裏。一開始還是嬌氣,要到鄉里去洗澡。後來發現,洗個澡來回要6個小時,麻煩不説,等回來了這個澡也白洗了。索性就在河裏打水,燒熱了在宿舍裏擦洗。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成了“真正的土妞”。

  吐拉娜沒有支教經驗,初來乍到帶了五六百塊錢,還帶了些化粧品,其餘什麼都沒帶,連盆都沒有。

  魏麗平兜裏就五十塊錢,剩下的一應俱全。等到了這裡吐拉娜後悔了:有錢沒處花,生活所用都是魏麗平的。

  還好兩人關係親密,相互不計較,就連晚上山風大作、暴雨傾盆時,她們都會因害怕而睡在一起。

  自從來支教,吐拉娜很少化粧了,面膜也不敷了,“土就土吧”。她説。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戶外拓展區。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這裡偏僻卻沒人忘記 

  時間長了,她們對孩子們的感情越來越深。有次要下山辦事時,兩位老師趁孩子們午睡時悄悄“溜走”,否則孩子見她們走會大哭,抱著她們的腿不讓走。

  除了孩子,她們也被別人感動著。條件艱苦哭鼻子的時候,上級領導常來探望,但領導都不提“哭鼻子”的事,就是帶她們散心,跟她們聊天。

  當孩子需要幫助,縣醫院、婦聯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一個小朋友在吃了婦聯送來的“營養大禮包”後,經常摔倒的現象就沒再發生了。

  村子裏的熱書記提供了一切所能提供的便利條件,而村民們也十分願意開車或騎摩托車載著老師去城裏辦事,對村民來説,能搭載老師走一段路,是非常自豪的事。

  在這裡,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沒有被遺忘。

 

  2018年7月,“脫貧攻堅”在行動一行來到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皮勒村,圖為皮勒村幼兒園,孩子們的作品。未來網記者 鞏帥 攝 

  “高度重視,高度尊重”讓她們鉚足了勁頭。

  村裏的一位老爺爺會抓著吐拉娜的手説。“我大孫子雖然畢業了但是我還有小孫子,馬上要上小班了,你們不要走。”

  村民們重視孩子的教育,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孩子的變化。

  六一兒童節,熱書記組織全村的村民來幼兒園觀看彙報演出,效果非常轟動。

  就在今年,全村給幼兒園捐了4800塊錢,村民自發捐款,希望把錢花在孩子身上,改善條件,支援更好的教學。

  魏麗平説,這麼小的村,捐了這麼多錢,説出去很多人都不相信。村民們這麼重視教育,跟熱書記和駐村幹部們重視思想教育工作也分不開。

  魏麗平説,“2011年的時候,家長對老師常説的還是‘我娃會數羊就行,不用管那麼嚴’。家長也從不參與學校的管理。而現在,家長會主動幫學校幹活,並且開始挑哪位老師講課好,哪位不好。這種重視教育的風氣從2012年就已經形成了。”

  “畫一幅畫送給媽媽,教媽媽唱兒歌,這些都是我們讓小朋友跟家長的互動。第一次給家長表演節目家長反響特別好。我們每次在路上,家長看到我們就會特別熱情地打招呼,非常尊敬。”吐拉娜説。

  民族團結從娃娃説起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皮勒村主要居住塔吉克族。

  從小教育孩子民族團結,用兒歌,用淺顯的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團結,各民族應該如何相處。

  老師會問,“你家裏有幾個孩子?有三個,哥哥,姐姐和我。你跟你哥哥姐姐不能吵架,我們的中華民族也有很多民族,56個民族也不能吵架,就像56個蘋果,都是一樣的,不分彼此。”

  吐拉娜説,“塔吉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小朋友學歌曲非常快。他們會唱民族一家親的歌謠,國歌也唱得非常好。每週一升旗的時候都會唱。”

  為了鞏固孩子的學習成果,老師們請駐村幹部們幫忙,會問“四同”的幹部們(“四同”,對扶貧幹部的要求,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小朋友有沒有大膽地介紹自己?有沒有給你唱兒歌?唱的哪首兒歌?幹部會留心記下來,反饋給老師,老師再有針對性地教學。

  就在今年,在吐拉娜和魏麗平以及布裏布裏老師們的帶領下,孩子們不僅知道了什麼是六一兒童節,成功舉辦了一場演出,還在端午節的時候,教孩子用橡皮泥包粽子,了解屈原的故事。後來,熱書記買來了真的粽子給孩子們吃。

  電子教學設備也有,也能上網。在網上給孩子們找些適合他們的內容看。但他們還不知道微信和二維碼,這還需要過程。

  塔什庫爾幹縣副縣長王九奎説,“現在村民們讓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很高,條件很好,老師教的也好。有些娃娃三歲就要送過去,但是太小了不好帶。”

  思想觀念轉變了,以前一到夏季全部上山,現在家庭分工明確。有一個人在山上放牧,另一個人就要留在家裏照料娃娃上學的事,孩子在家裏得有人管。

  脫貧幹部的心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吐拉娜和魏麗平的教學工作要服從上級安排。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新老師來,還不一定,但通常要幹滿一學期。

  她們不擔心調離,小朋友們很多好的習慣已經養成,新來的老師也一定是業務素質過硬的好老師,“只是孩子好不容易熟悉了我們,也不能説走就走,不能頻繁地換老師。”

  這裡的老師很難有充裕的寒暑假時間,培訓、學習各項任務很多,一年下來休息不了幾天。

  “扶貧幹部比我們還辛苦,大家都耗費了全部的心力,如果還不能帶領村民脫貧,那真是白幹了。”魏麗平説。

  有駐村幹部跟記者説,“沒什麼累不累的,就像總書記説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可能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記者了解到,不僅是幼兒教育階段,在皮勒村,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全村義務教育年齡段86人,其中小學64名,初中22名,全部入學,無輟學學生。

  同時,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對村4名高三生實施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按照疆內3000元、疆外6000元的標準,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給予補助,防止因貧退學。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