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誠信建設萬里行】小心誤導:存單變保單

2018-07-15 15:4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前不久,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劉安購買了保險理財産品,當時保險銷售人員給劉先生推薦了“年金+萬能”雙主險的産品。銷售人員稱,除了年金保險,劉先生還將擁有一個萬能賬戶,賬戶的作用是讓返還金二次增值,萬能險收益一般設定最低保證利率,但上不封頂。“聽到銷售人員所宣稱的‘二次增值’‘上不封頂’,我覺得收益會很高,於是就決定購買了。”劉先生説。

  事後,劉先生發現,按照監管要求,作為主險的萬能險賬戶追加保費需要繳納手續費,保險生存金、紅利轉入部分的追加手續費一般為1%,其他追加收取2%至3%。且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之上的投資收益是不確定的,而當時銷售人員並未明確告知這些內容。

  無獨有偶,剛退休的李翔近期去銀行辦理定期存款,回到家才明白原來自己購買了一份保險,而不是辦理了定期存款。李翔表示,“銀行櫃檯人員告訴我這個産品利息比較高,也沒説其他的,於是我就簽約了一份保單”。其實,誘導消費者“存單變保單”的現象屢見不鮮,一直有部分銷售人員會混淆産品類型、誇大産品收益、隱瞞産品情況,誤導客戶轉購保險産品。

  記者發現,目前包括一些險企分支機構和地方支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保險産品時,所宣稱的保險期間和年化收益率等內容與保險合同規定嚴重不符,欺騙投保人。同時,銀行代理保險銷售工作方面,沒有切實執行“雙錄”規定,違反了相關監管法律法規。保險銷售“雙錄”是指保險公司、保險仲介機構通過錄音錄影等技術手段採集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的方式,記錄和保存保險銷售過程關鍵環節。

  事實上,保險銷售誤導一直是行業頑疾。而産生銷售誤導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公司片面追求保費規模和市場佔有率,從而導致公司在控制銷售誤導方面力度不夠。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魏麗表示,“由於銷售方面的誤導,很多人以為買保險就是買理財,結果收益又不理想,這不僅會引起投訴和糾紛,還會影響消費者對保險的正確認識,且不利於保險行業健康發展。其實,保險産品收益率在理財産品中沒有競爭力,消費者不應將其認為是理財産品進行購買,保險産品側重保障,收益不是賣點”。

  為解決上述問題,去年,原中國保監會發佈了《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實現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明確“雙錄”規定,實現銷售行為可回放、重要資訊可查詢、問題責任可確認,于2017年11月1日正式實施。

  中國銀保監會表示,將嚴厲查處各類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繼續加大對保險銷售誤導行為的治理力度。針對網際網路平臺上不規範的保險行銷方式,今年6月份,中國銀保監會發佈《關於加強自媒體保險行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強化自媒體保險行銷宣傳行為管控,全面治理保險銷售誤導,樹立行業依法合規的經營理念,明確要依法嚴肅查處發生違法自媒體保險行銷宣傳行為的保險公司、保險仲介機構和相關責任人,建立與保險從業人員違法和不當自媒體保險行銷宣傳行為掛鉤的行業黑名單制度,及時曝光自媒體保險行銷宣傳典型案例。

  同時,中國銀保監會強調要主動開展相關風險提示,提醒保險消費中的風險點,提示消費者相關注意事項,幫助保險消費者識別和防範銷售誤導行為,切實保護其合法權益。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已經發佈11份風險提示,包括銀保渠道産品銷售誤導風險提示、網際網路渠道短期健康險續保的消費提示等,致力從前端預防銷售誤導行為。而且,近期中國銀保監會還對2017年度保險消費投訴處理考評排名靠後的10家保險公司進行監管約談,要求相關保險公司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限時整改。

  “接下來,將通過完善相關監管制度、嚴格保險機構和人員的主體責任、督促保險機構加強從業人員合規培訓與誠信教育,加強對保險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保險行銷宣傳行為監管。”中國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晨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