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金融開放政策連連落地

2018-07-14 15:53: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7月13日消息(記者王明月 馬文靜)“我們非常看好中國新一輪的金融開放,其實這幾年已經開放了很多,比如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現在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可開設100%的外資私募管理公司,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進展了。”來自翼迪投資亞洲企業發展主管穆索隆表示,隨著中國金融業進一步的對外開放,他們將加速佈局中國市場。

  “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上表示,要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確保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等重大措施的落地。這一輪金融開放被認為是中國金融開放2.0,在此背景下,我們“入世”時擔心的“狼”還會來嗎?

  中國金融開放2.0 政策連連“落地生根”

  7月10日,“上海擴大開放100條”公佈,對國家此前宣佈的開放措施作了具體展開,比如“取消在滬銀行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支援外國銀行在滬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7月11日,銀保監會發佈公告稱,近期批准約旦阿拉伯銀行籌建上海分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籌建深圳分行、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支行升格為分行,批准彰化商業銀行在內地的子行開業、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在內地的子行開業。

  “我們將儘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在博鰲論壇上,習近平就落實新一輪開放措施時表示。從博鰲論壇金融開放信號的釋放到一系列重磅開放政策的連連落地,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正在加快。

  “這次開放具有重大意義,是中國金融開放2.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認為,此次將金融機構的準入和業務範圍大幅放開,可視為我國2001年“入世”以來的新階段。“比如對外資銀行基本上實現了國民待遇,原來經營人民幣業務很困難,現在這塊都已經放開了。”張承惠表示。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鐘偉認為,中國入世後很好地履行了承諾,但是在金融領域有所欠缺,比如在外資金融機構經營的地域、業務範圍和股比限制等方面。“不過,最近開始提速,並制定了時間表。央行很少提時間表,這是一個信號。”鐘偉表示。

  “狼”不會來 金融開放的大門需繼續開

  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曾經流行一句話,叫“狼來了”,因為人們擔心國外企業的進入將對民族産業帶來致命打擊。然而十七年後,中國反而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金融開放和金融體系穩定,並沒有本質上的關係。”鐘偉認為,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並不決定金融危機的發生與否,關鍵問題是從危機當中的恢復能力如何,市場是如何發現問題並且糾錯的。

  “風險是可控的。”張承惠表示,在過去,由於監管的缺位或越位,形成了一些金融風險。“我相信未來可以通過加強和外資金融機構母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比如和國外監管部門簽訂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等方式,更好地控制風險。”張承惠認為。

  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也表示,開放的風險性並不是很大,關鍵是如何在這麼大的政策體系下建立法律細則,雖然對外資的比例放開了,但是對於外資的資格條件審查則會有詳細的細則。“像當初進入WTO的時候説的,狼來了,這個不會。”劉曉春説。

  前一輪開放雖然引進了外資,但是有所不足,比如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升反降。“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與貿易的開放程度還有距離,需要補上這一課,需要繼續開大門。”鐘偉表示,日本明治維新到現在已經大概300多年了,依舊在開放,中國對外開放才40年,繼續開放是毫無疑問的。

  “改革開放即是內部的要求,也是外部的衝擊,是我們化挑戰為動力的一種倒逼。”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周昆平認為,在當前背景下,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既是適應新常態的需要,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

  傳統機構需轉型 金融科技“出海”未來可期

  可以預測的是,在“鯰魚效應”下,金融業加大對外開放無疑會提升金融市場的競爭效率和國際化水準。面對金融業新一輪的開放,國內金融機構真的準備好了嗎?

  “從短期的角度來説,外資金融機構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他們的風控能力和産品創新能力是值得中資金融機構學習的;從中長期的角度來説,外資金融機構熟悉了中國的業務之後,一定會對國內傳統金融機構形成衝擊。”張承惠認為。

  除了時間長短上有差別外,不同業務板塊受到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劉曉春指出,在常規業務上,中資金融機構受到的衝擊不大,但是在一些創新業務上,競爭會比較激烈。

  “由於很多國內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往往承擔多重職能,還富有部分政策性職能,在經營活動自主權方面還受到相當大的約束,中資金融機構一定要加快轉型。”張承惠強調。

  “在金融領域,合作會大於競爭。”周昆平認為。同時,他表示國內金融科技的發展對於金融業“走出去”是一個機遇,不過出海後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能會面臨來自當地金融監管方面的挑戰。“機會是有的,但是到後續的發展一定要規範。”周昆平建議到。

  據螞蟻金服國際事業群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中國新一輪的金融開放背景下,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將中國的成功經驗推向了金融基礎服務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促進了當地普惠金融的發展,讓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世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