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這位教育慈善家走了,一生捐助323所學校

2018-07-11 16:02: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分享到 "我最高興是見到,每個小朋友都有教育的機會, 年輕人發揮所長,教不倦、學不厭,我們社會才會有希望。

  憑良心做人, 問心無愧,如果能做到這樣, 就是快樂的最高標準。

  自己只是人世間一粒小小的塵土。

  —— — 田家炳"

  田家炳老先生為中國教育付出的一切,就像那顆被命名為“田家炳星”的第2886 號小行星一樣閃閃發光。

  7月10日,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田家炳博士訃告》,宣佈田家炳先生於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記者採訪了解到,素有“百校之父”美譽的田家炳生前對廣東教育事業發展給予了極大支援。

  田家炳是香港化工業大亨。1919年,他出生於廣州梅州市大埔縣。16歲父親逝世後,他棄學從商,先到越南推銷瓷土,後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1958年,田家炳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塑膠廠、田氏化工城,逐步創辦起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業。1980年,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大家稱他為“香港人造革大王”,他卻自謙:“我是做小生意的!”

  1982年,他成立純公益性的非盈利機構——田家炳基金會。至今,該基金會已在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余間。

  1984年,田家炳將化工廠的經營權交給下一代,並規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廠利潤的10%于公益。

  據廣東省客聯執行會長鐘聞東回憶,他們近年曾聽到田家後人提到,在香港的廠房、寫字樓的租金收益目前每年大約1億元港幣,田老晚年決定,租金收益八成都要捐給基金會,只剩下兩成維護日常運作。

  田家炳的生活樸素是出了名的。他的一雙鞋穿了十年,襪子總是補了又補。他戴的電子錶,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裏。2009年,《梅州日報》記者採訪他時,他穿一件40多年前的西服。

  在外人看來,田家炳過著刻板的晚年生活:早上6點起床鍛鍊,做自創體操、散步;四片麵包涂果醬的早餐四十多年未變;有時從家步行到地鐵站,到田氏企業中心看看,兒女要來接送,他都擺擺手。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1996年英國女皇在白金漢宮授予他M.B.E勳章;他是數十所大學院校的榮譽博士、院士;國內有70余市授予他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但他卻自封為“一塵老人”。他説,自己只是人世間一粒小小的塵土。

  興學 暨大華師華農都曾獲田家炳捐建

  2000年,田家炳捐資500萬元,興建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書院,書院于2000年9月奠基,2002年10月落成,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華師將新建築命名為“田家炳教育書院”,並敬聘田先生為榮譽院長兼榮譽教授。華師在書院記事中寫到:“田先生捐資助學之義舉,必將激勵莘莘學子以先生為楷模,修業敬德,報效國家。僅此立碑,以彰盛德,愛為之銘曰:雲山蒼蒼,珠水泱泱。田公之德,山高水長。崇樓煌煌,書聲瑯瑯。激勵學生,為國爭光。”

  田家炳基金會于2006年暨南大學百年校慶期間,捐資50萬港幣,建設了醫學院田家炳醫學實驗中心。

  2009年11月,90歲高齡的田家炳來到廣州,連續為暨南大學田家炳醫學實驗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田家炳綜合訓練館揭牌,並連開兩場講座,在華南農業大學,田家炳展開了題為“建立豐盛的人生”的演講,與學生分享人生心得。田家炳此次向暨大和華農兩校捐資共逾200萬港元,支援兩校進一步展開教學、科研工作,改善學生校園生活條件。

  2008年10月10日下午,暨南大學校長胡軍、副校長陸大祥拜會了田家炳先生

  教誨 田家炳華農講座:不是只有掙大錢才是成功

  在華農工作的飛羽(網名)回憶自己聆聽田家炳先生的講座時説:“原本以為只是捐贈儀式後的例行致辭,準備聽一會就走,繼續忙自己的事,沒想到一聽就到全場結束。”

  那一次講座後,田老至少回答了十個聽眾提問,“作為90高齡的老人,能拿出這麼多時間精力與學生認真交流,可見他支援教育不止用錢,也很用心。這讓我感到深深的敬意!”

  飛羽問到:“作為一位成功企業家,在經營方面有哪些經驗?”田家炳先生説,不認為自己很成功,只是在經營管理上守本分,做好自己行業,不做錯事,不欠人錢。他認為成功概念不妨放大些,不是只有掙大錢過優越生活才是成功,教師把學生教育好了,能幫助有困難的人,都是成功。家庭和睦幸福,這些也是重要的成功。做人沒有好的品行,即使一時擁有巨大的財富權勢,也可能因為一步走錯而全都失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問他遇到迷惘困難的時候怎麼度過?他説,自己沒有迷惘過,一直踏實地做人做事。比起其他更困難的人,覺得自己遇到的困難沒有克服不了的,大困難可以變成小困難,小困難可以變成沒有困難。

  有的人問他怎麼和別人融洽相處,他回答説,要為別人著想,多一些包容。他的兒子在旁邊微笑著説:我們家裏有五男四女九個孩子,能把家庭建設得和諧,處理好大家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是很了不起的,比起企業和財富上的成功更值得自豪。

  “那天臺下氣氛很熱烈專注,要求提問的人越來越多,稱呼也從田先生變成‘田爺爺’,可見老人家的人格魅力,已經不知不覺地感染了聽眾的心。最後結束時,聽眾全體起立鼓掌,目送田先生離開。能夠聽這樣的一次講座,對於每個人都是一種精神上的鼓舞,能得到大家的歡迎和認可,他也很高興。”飛羽説。

  追思 侄孫回憶田家炳:賤賣億元別墅住進小公寓只為捐建學校

  廣東省客聯副會長田詒承是田家炳的侄孫,他回憶自己和叔公相處的細節時不斷感慨:“小時候只知道叔公是村中的楷模,後來才知道他也是國人的楷模、世人的楷模、華僑同胞的楷模。”

  我第一次見家炳叔公是1992年,這也是我第一次到香港。臨別時,叔公送我一個小禮物——一張地鐵卡。叔公説:“這張地鐵卡我用過,也不知道還剩多少錢,你可以用它坐車回去。”我拿著叔公送的地鐵卡,進站一刷,顯示有3.5元。到站又一刷,卡沒了。原來,香港地鐵規定,地鐵卡剩下的錢再少都可以坐一程到你要到達的地方。

  我很遺憾,當時為啥要用完此卡呢?卡被機器收了,使我失去了珍貴的小禮物,用它可以教育我和後人,這就是叔公這位大實業家大慈善家儉樸生活和對人關懷備至精神的體現。

  第二次見叔公是2001年。我們去叔公時發現,他從大別墅搬到了一套小洋房去了,我們心存疑團,不好理解。當時叔公叔婆親自帶我們來到公寓樓新居合照留念。叔公在九龍塘的別墅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購買入住的,八十年代重建,近60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400多平方米的花園,70多平方米、高4.5米的大客廳。中西合璧的裝修設計,中國式傳統家居和擺設,顯示出清雅脫俗、書香詩禮的氣氛。來到麒麟獻瑞的假山魚池旁,叔公對我們説:“這是一位名家創作的,我很中意,不少省市領導、大學校長和教授到此,都對它稱讚有加。”看來叔公對此景觀留戀依依。

  叔公將700多平方米的花園別墅賣出,轉租130平米的公寓,這是為什麼呢?叔公給我們解開了謎團:別墅能賣5600萬元,又可資助20多所中學,一幢幢教學大樓的建成,其價值比自己居住要大幾十倍,聽到萬千學子朗朗悅耳的讀書聲,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這就是家炳叔公心繫國民教育的情結,這就是最崇高無比的精神世界!我突然然想起諾貝爾的一句話:“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榮。”這下我們們也就更理解炳叔公賣大別墅而租公寓的原因了。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