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貴州:寫好綠色文章 繪就生態畫卷

2018-07-07 21:31:00
來源:中國日報
字號

  6月中旬,貴州鎮寧自治縣的蜂糖李成熟了。果農們將樹上新鮮的李子採摘下來,運送到水果交易市場,供外地客商集中選購。交易市場內一片忙碌,隨處可見果農、合作社與客商攀談價格,雙方以最合適的價格成交後,按等級分類分揀、包裝、裝箱上貨,銷往北京、上海、四川、廣東等全國各地。

  “到處都是石旮旯,種玉米收入低,以前為了多打糧食,都是在石頭縫裏刨;種上果樹後,不僅為山地添了‘綠’,而且增加了收入,客商還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氣,促進了當地餐飲民宿業的發展。”鎮寧縣六馬鎮廣益村村民羅良興説,他家種了60余畝蜂糖李,預計今年的收入將達50萬元。在廣益村,家家戶戶都種上了李子樹,村民靠山吃山,收入不斷增加,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漸顯。

  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鎮寧縣只是貴州立足大生態探尋脫貧攻堅出路的縮影。近年來,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打造綠色産業、健全體制機制、厚植生態經濟優勢等方面集中發力,用切實有效的綠色行動,努力交出一份有分量、有品質的生態文明建設答卷。同時,借助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這一高端平臺,發出了大生態時代的“貴州好聲音”。

  把綠色做成産業 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統一

  初夏的貴州,處處綠波涌動,生機盎然。

  貴州桐梓縣婁山關山麓北側,樹木長勢旺盛,牛心山上更是滿目蒼翠。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正拿著鋤頭和鐵锨,在樹叢間挖挖鏟鏟,時不時揮舞著鐮刀,砍掉樹林裏的雜草,汗水一滴滴浸入土地。

  這位老人叫羅光彩,今年84歲,20年前退休時定下“誓言”,要將荒山變綠,“生命不息,栽樹不止,要留給子孫後代一筆綠色財富”。20年過去了,站在牛心山上,放眼望去,100多畝荒山,滿目皆綠。這是羅光彩對生態美兌現的承諾。

  走進湄潭縣永興鎮,萬畝茶海綠意盎然。登上茶海中的“觀海樓”遠眺,一片綠油油的茶園延伸至山邊,茶間小道迴圈交織,遊客穿梭其間,紛紛拿起手機,融入茶海拍照,感受茶海旖旎風光。

  環境美了,産業也“活”了。湄潭縣借助茶産業打造“中國茶海景區”,實現茶産業與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與對外開放互動融合,同時發展立體迴圈農業,對柑橘、葡萄、桃等水果品種引種選育更新,佈局餐飲、娛樂、休閒服務等第三産業,讓生態農業“接二連三”串起致富“金山銀山”,百姓荷包鼓起來。

  生態美,産業活,幸福感強了。對於遵義市民劉娜來説,最愜意的事情,就是週末帶上家人,一起到蓮花山森林公園,感受綠色氣息,“在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好環境圍繞在周圍,聽聽山間的蟲鳴鳥叫,一切是多麼的靜好!綠色,帶來了幸福指數。”

  位於遵義市匯川區的蓮花山森林公園,曾是一片城郊的棄土場,30年來很少有人問津。2017年,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匯川區變“廢”為寶,將此作為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打造,建設城中“新花園”,提升城區居住環境舒適度。

  從城郊的婁山關山麓到茶海景區,再到市區森林公園建設,只是貴州追求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縮影。良好的生態環境始終縈繞在群眾周圍,一場由美到富的跨越,正在貴州大地上悄然上演。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可用來承載産業和人口的平地很少,土地資源十分稀缺。怎麼辦?只能是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

  多年來,貴州立足大生態探尋脫貧攻堅的出路,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不僅築牢綠色屏障、建設綠色家園,更注重發展綠色經濟、培育綠色文化,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的觀念深入人心。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貴州已構建“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乾果牛羊”山地農業格局,幫助數十萬貧困群眾“換窮業”。貴州還深入實施綠色倍增計劃,加快發展生態利用型、迴圈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産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益於美麗的山水風光,貴州不斷促進全域旅遊提檔升級,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逐漸享受到生態“紅利”,紛紛吃上了“旅遊飯”,開辦農家樂、經營鄉村民宿、制售民族飾品……2017年,旅遊帶動了40多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大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用制度保駕護航 高品質推動綠色發展

  河水清,空氣好,處處皆美景。2年前,貴陽市烏當區的松溪河和環溪河,可不是這般模樣,“一到夏天,臭氣熏天,污水橫流,令人卻步。”於是,烏當區下定決心,鐵腕治污。2年時間,700多個日夜,發動群眾合力推進綜合治理,讓松溪河和環溪河達到III類水質標準。

  “河上有漂浮物,河水有異味,通過‘河長雲’下達處置令,治理污染;同時河長辦還要將治理情況反饋給群眾,多方形成合力聯防聯控,效率提高了,管理也更到位。”貴陽市烏當區河長辦工作人員陸軍感觸很深。截至目前,貴州4697條河流都有了河長的管理和守護,兩萬兩千多名河長通過巡河活動的常態化,實現了全省河湖系統和水生態環境的整體持續改善。

  河長制,只是貴州謀求綠色發展,不斷完善綠色保障體系所做的探索之一。2017年3月,貴州全面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構建五級黨政領導主抓、主幹、主責的河長體系,實現各類水域河長制全覆蓋,把每一條河流當眼睛來保護。此外,貴州省、市、縣、鄉、村五級領導幹部職工帶頭種樹,把每一寸山地當自家花園來綠化,用知行合一護衛綠水青山。

  10多年來,貴州頻出“重拳”,抓好生態文明建設。2007年,在全國率先成立首家環保法庭,填補了生態文明體質機制建設空白;針對環保領域打擊力量弱的情況,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公、檢、法、司配套的環保執法司法體系;針對環境污染處罰成本低的情況,全力推進生態公益訴訟……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2014年,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條例《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實施,頒布實施30余部配套法規。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條款是:規定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GDP考核,轉而增加迴圈經濟産業、清潔型産業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等新指標。此外,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為地方幹部念好生態經的“緊箍咒”。

  2016年8月,貴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後,生態保護責任清單、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河長制等多項制度、實施意見和方案相繼出臺,使貴州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更趨完善。

  “要把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發展路子。”貴州省委、省政府始終站在政治、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推動綠色發展,專門召開省委全會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成立了以省委書記、省長為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並作出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築牢綠色屏障、完善綠色制度、培育綠色文化“五個綠色”部署,推動高品質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貴州始終聚焦人民群眾感受最直觀、反映最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以“五個綠色”為抓手,多措並舉、多策並用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實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大工程。與雲南、四川按照5:1:4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共同開展三省交界區域環境聯合執法。

  有體制機製作為保障,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守得牢,貴州逐綠髮展之路,蹄疾而步穩。

  傳播綠色理念 國際社會分享生態經驗

  10年生態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

  從2009年至今,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已走過第10個年頭,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國際性論壇,不僅成為中國向世界發出生態文明聲音的重要展示窗口,而且成為了貴州對外開放合作的高端活動平臺,在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已成為“知名品牌、著名平臺”。

  不僅論起來,更要幹起來。10年來,全球政商界精英、專家學者都會雲集爽爽貴陽,共商生態文明建設,並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加強合作,深化同國際社會在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交流,引領生態文明話語權。

  從2017年起,貴州將每年的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開展“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實踐中,用實際行動寫好綠色文章,讓“365天,天天都是‘生態日’”的理念深入人心。

  光有理念還不夠,貴州還注重培育綠色文化,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編制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讀本,還有20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博士、碩士授權點,將綠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赴貴州展開學習交流。

  吸引力從何證明?貴州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幾年落戶貴州的國內外500強企業就達122家,每年引進省外到位資金都在七八千億元。另外,選擇到貴州就業的大學生人數名列全國前茅,高端人才數量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我在貴州等您,等您和我相遇”,讓無數人砰然心動、心嚮往之,最終紮根貴州。

  貴州致力於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已成為貴州最為獨特的優勢。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選擇到貴州吸氧洗肺、避暑度假、溫泉養生、康體療養,近年來入黔遊客、旅遊總收入都年均增長30%以上,呈現持續“井噴”的良好態勢。

  如今,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受到國際認同,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海外影響力越來越強。“貴州省已經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典範,十分期待貴州模式傳遍全中國,並進一步傳遍全世界的那一天的到來。”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説。

  回望走過的路,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攜手全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增強了貴州發展自信,提升了貴州世界形象,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負責任的中國,一個不斷致力於傳遞更明確的生態文明理念的貴州。

  “通過積極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越守越牢,綠水青山變為了金山銀山。”貴州省副省長盧雍政説,201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0.2%,連續7年、28個季度居全國前3位,5年減少貧困人口650萬人。同時,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質保持優良,公眾對貴州生態環境滿意度居全國第二位。

  把堅守“兩條底線”和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落到實處,生態文明改革多層次、全方位推開,貴州綠色的底色越來越厚重,生態文明的主旋律越來越響亮,讓享有“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的貴州,正倍受國際社會的熱情關注。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