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0後女孩王春麗:守護向海自然保護區,馬雲馬化騰齊點讚

2018-07-03 18:36: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桃花源向海生態保護中心的28歲姑娘王春麗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能夠得到馬雲和馬化騰這兩位著名企業家聯合親筆簽名的賀信。日前,“二馬”以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席主席的身份,在信中祝賀她獲得白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三等功,並感謝她和團隊為向海生態保護做出的貢獻。

  向海保護區,是第一次由政府把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委託給桃花源來管理;王春麗的獎,也是當地首次將此殊榮頒給民間機構成員。

  “我們一直很關注向海保護地的保護工作,因為這是第一次由政府把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委託給我們桃花源來管理,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信中寫道,“這份榮譽也代表了政府對我們在地做保護的民間機構的認可,對我們創造的民間公益型保護地模式的認可。”

  這封信也是繼平武警方打擊非法盜獵後,馬雲和馬化騰又一次因自然保護聯名點讚。

  作為一家關注自然保護地的非營利環境保護機構,桃花源基金會由馬雲和馬化騰擔任聯席主席,致力於用公益的心態、科學的方法、商業的手法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地域。

  向海自然保護區312平方公里的核心區,有175平方公里由向海生態保護中心管護。王春麗所帶領的巡護隊現有8人,每天在這片區域巡邏。2017年,巡護隊配合主管部門一共查獲600多次違法違規事件。GPS系統顯示,這支只有8個人的巡護隊已經走完了4萬公里的路程。

  對峙一夜 勇抓持槍盜獵

  畢業後就投身於向海的王春麗,已經在保護區呆了快兩個年頭。常年在戶外巡護,讓她不能像同齡的女孩那樣穿漂亮裙子,腳踩高跟鞋,衝鋒衣、登山鞋成了她的標配。風吹日曬讓她的皮膚曬黑了不少,頭髮也因為經常進沙子而失去光澤。

  但是王春麗依然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她的付出,等來了丹頂鶴等珍惜鳥類的歸來,當地人的生態保護意識也開始逐漸加強。

王春麗在勸返放牧農戶

  “去年夏天,你帶著團隊勇抓盜獵分子的事跡,讓大家印象深刻。作為一個90後,你身上表現出來的活力、勇氣、熱情和堅定,讓我們更加堅信我們可以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擔當好!”馬雲和馬化騰在信中所提到的這件事情也讓王春麗至今心有餘悸,當時,王春麗和她的幾名同事在例行巡護時,發現有一輛可疑車輛停在保護區核心區青年壩水域附近,車內還有高壓氣排槍的配件。他們隨即向保護區管理局反映:有盜獵分子進到水域中了,而且這個人可能還帶有槍支。

  此時,盜獵分子劉某從蘆葦蕩中現身。隊員們認出此人以脾氣暴躁兇狠聞名,附近村民都説他手裏有槍。有人勸王春麗“警告一下,差不多行了”,也有人覺得太危險,“應該找警察”,但王春麗一個人仍然堅持向前詢問。

  他們最終沒能攔下這個人。“我要是出點事情,你們誰也跑不了!”劉某對他們扔下這句話後就大搖大擺地離開了。王春麗和她的隊員們沒有放棄,他們判斷此人極有可能返回撈槍,於是決定徹夜守護現場。

  王春麗很清楚這次抓捕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只是挂個名,不敢真刀真槍。這事兒如果真退縮了,那就只可能一退再退,很難管理了。”最終,警方成功控制住了劉某,找到了丟棄槍支,並依法對其進行逮捕。這件事後,有村民偷偷對王春麗説:“原來你們做保護,是動真格的。”

  政府監督、社會參與的公益保護地模式

  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054.67平方公里,這裡是沼澤分佈最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重要的候鳥繁殖和遷徙途中的補給站。鳥類293種,其中包括了6種鶴類,和1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上僅有的近2000隻丹頂鶴中,最多時有200多只在這裡繁衍生息。

  儘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景觀類型,但在這片由沙丘、榆林、草原和湖泊組成的自然保護區裏,盜獵、放牧、捕魚、毒鳥屢見不鮮。十余個村屯的近兩萬名居民零星分佈在保護區內。同時,保護區的面積巨大,而保護投入不足,向海的保護工作可以説是任重而道遠。

  目前,中國共有2700多個自然保護區,大約佔國土面積的15%,而在這些保護區中,相當一部分保護區無論是資金、人員,還是管理,都存在欠缺。民間力量的加入,能夠填補目前國家自然保護區體系中存在的空缺。

  桃花源基金會除了成立向海生態保護中心之外,還幫助當地發現並建立多元化的生態友好産業。“這兩年向海核心區生態移民工作成績突出,我們將與向海保護區管理局一同堅守住這來之不易的成果。”王春麗和她的巡護隊希望,向海能夠重新成為丹頂鶴等眾多候鳥穩定的繁殖地,同時實現保護與發展平衡。

王春麗在向海濕地清理漁網

  目前,桃花源基金會管理著包括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八月林自然保護區、西草海公益保護地、向海公益保護地、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含洋湖保護地)在內的5個公益保護地,並希望在未來10年內打造10個精品保護地。

  2017年11月,桃花源基金會聯合22家國際、國內環境保護組織,發起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聚合公益機構力量,推動公益保護地發展,期待能夠幫助國家有效保護1%國土面積。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