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檔案君|解密中共六大會址前世今生的信仰……

2018-07-03 15:0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這棟殘破的樓房毫不起眼。然而在2010年3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期間與俄時任總理普京就其修復工程進行磋商並達成了共識。

  它為何牽動兩國領導人的目光?又為何讓習近平如此掛念?

  90年前,這裡曾召開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黨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也是最為驚險曲折的一次黨代會。

  探秘中共六大的前世今生

  距莫斯科市中心約40公里的五一村帕爾科瓦亞大街18號,是一棟三層高的典雅小樓。這座看似普通的建築,卻在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它,就是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六大)會址。

  六大,是中共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201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中共六大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位於莫斯科郊外的這處舊址與新館,經歷了怎樣的前世今生,見證了怎樣的革命歷程,又承載了多少對未來的期盼?

  90年前,那一次特別的會議

  1928年的6月中旬,正是莫斯科白晝最長、風景明媚的初夏。莫斯科火車站人來人往中,突然出現了不少神秘的人和車。

  “當時,(中共)代表們乘火車前往莫斯科,車廂裏的窗子都被窗簾遮住了。一些同樣拉著窗簾的大客車和小汽車直接開到月臺,接上他們,穿過莫斯科,前往郊外。這是一項特別行動,為了確保共産黨員不會被抓捕,不會被殺害……”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維克托烏索夫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這的確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旅程。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陷入白色恐怖的重重籠罩下。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國共産黨人的殘暴鎮壓,以及中共黨內“左”傾盲動主義錯誤,讓中國革命陷入低潮。在這緊要關頭,中國共産黨迫切需要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系統總結大革命的經驗教訓,明確新時期革命的性質和任務。

  然而,此時的國內不具備開會的安全條件。從1927年“八七會議”提出召開中共六大起的3個多月時間裏,會議地點幾經醞釀,仍因安全難以保障,無法定奪。

  恰逢共産國際決定1928年春夏之交在莫斯科召開幾次國際會議,希望中共派代表參加。經多方考慮,中共中央希望把中共六大會址定在蘇聯境內,並向共産國際提出申請。

  此時,“赤色職工國際”駐中國代表米特凱維奇也向共産國際提議,在蘇聯境內召開中共六大。共産國際同意中共六大在蘇聯境內召開,並把會議的舉辦地點定在了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

  自1928年4月下旬開始,出席中共六大的100多名代表,冒著被國民黨抓捕的危險,分多批前往莫斯科。為確保安全,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代表到達會場報到之日起就不再使用自己的名字,一律使用編號。

  這是黨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也是中共全國代表大會歷史上唯一一次用代號相互稱呼姓名的大會。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莫斯科西南郊外的五一村,迎來了它最特殊的時光。上百名中國人在這座警衛森嚴的村子裏,散步、交談、唱歌,抑或爭論。草地、樹林、小路,以及樓裏的起居室、會議室和過道上,周恩來、蘇兆徵、項英、蔡和森……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和陌生的編號,交替閃現。

  “在當時艱難的背景下,中國共産黨需要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未來中國革命的路線和方針。”俄羅斯中共黨史專家卡爾圖諾娃介紹説。在小樓二層會議室裏,共産國際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産黨的任務》報告,瞿秋白作了政治報告,周恩來作了組織報告和軍事報告,李立三作了農民問題報告……

  “在中國人民飽受磨難的時候,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關頭,來自中國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在俄羅斯人民和國際組織幫助下,冒著生命危險,衝破重重險阻,遠涉萬里來到莫斯科,召開了中共六大。”85年後,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六大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上,如此感慨。

  5年前,那一次特別的啟動

  遺憾的是,見證了中國共産黨艱難困苦的那座建築,卻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中,漸漸埋沒在歲月塵埃裏。

  始建於18世紀的會址樓,因為黃白相間的外表塗料,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有著“銀色別墅”之稱。1960年,該建築連同莊園內的教堂及其他建築,作為18世紀至19世紀歷史建築群,被列為聯邦級歷史文化遺産。

  二戰後,“銀色別墅”先後變成集體住宅和國營商店。2012年,來到五一村尋訪六大會址時,眼前的情景讓人痛心:樓房已經沒了房頂、窗戶,只剩下斷瓦殘垣,孤零零地立在滿地垃圾中。

  “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十分珍視中共六大這個歷史事件,也十分珍惜中俄兩國人民相互支援的寶貴歷史。”中共六大會址的保護,被提到了兩國元首級議題中。

  2013年3月22日,在習近平主席訪俄期間,兩國共同簽署了“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的補充議定書,確定對中共六大會址進行修復。翌日,習主席與俄羅斯副總理戈洛傑茨共同出席了中共六大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習近平在儀式上表示:此時此刻,我們舉辦中共六大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意義非常特殊。我代表中國共産黨,代表8000多萬中共黨員和13億中國人民,向普京總統等俄方領導人和所有重視和支援這項工作的俄方朋友致以衷心感謝。

  同年9月,中俄兩國代表簽署了中共六大會址租賃合同,租金每年1盧布,租期49年。中方出資修復後,將其作為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分部,舉辦中共六大常設展覽,免費對觀眾開放。展覽館整體建築佔地3267平方米,其中主樓1741平方米。

  時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中華,經歷了中共六大會址“重生”的整個過程。“不容易啊!”每每回憶,她感慨萬千。這不是修復一棟樓的事,而是“以舊修舊”還原文物保護建築。光是辦齊租賃合同的全套法律文書,就花了1年零5個月時間。

  修復涉及俄羅斯國有資産局、能源局、地籍局、文物局等十幾個部門和市、區、鄉幾級政府。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親自協調,致信戈洛傑茨副總理和有關部門,解決施工中的難題。那段時間,張中華幾乎每天要去施工現場,“水、電、暖等管線鋪設,一切從零開始”。她的繼任者龔佳佳,時任中國文化部外聯局歐亞處處長,也見證了文化部當年這個“一號工程”的不易:“各種談判、協調、文件,幾乎每天都會從前方工作組傳來,工程進度也每天在變化。”

  現場協調會從初期的每月一次,變成後來的每週一次、每天一次。位於帕爾科瓦亞大街18號的這處會址,在五一村居民眼中從未這樣熱鬧:每天天剛亮,雙方代表就從四面八方趕到這裡開會,現場解決各種問題……

  壓力最大的是承擔會址工程修復任務的中建一局項目團隊。為確保100%復原會址,他們冒著樓房隨時可能坍塌的危險,用相機詳細記錄歷史遺物的種種細節;為了在漫長冬季中爭取工期,他們創造性地採用“逆作法”等特殊方式,為建築穿上“巨型保暖外衣”以提高施工場所溫度……

  與此同時,中俄兩國的相關部門和黨史研究專家、歷史學者,對常設展覽館的展品內容仔細考證、推薦;相關當事人也積極回憶細節。會議廳、代表宿舍等,盡可能還原開會期間的佈置。“中共六大召開前的形勢”“中共六大的籌備與召開”“中共六大之後革命運動的發展”……一組組展示內容,圖文並茂地再現了六大前後的歷史風貌。

  2016年6月20日,修復工程順利通過中俄聯合驗收小組驗收。驗收會上,莫斯科市文物局局長阿列克謝葉梅利亞諾夫感慨“中國速度”:“ 按照一般進度,工程應該到2019年才能竣工。”俄羅斯中央科學修復設計院也對“中國品質”給予肯定,在驗收意見中他們鄭重寫道:“(項目)較好實現了文物修復與展覽陳設的內外統一”。竣工後,這座建築接連榮獲莫斯科市政府授予的“優秀修復項目獎”及“文化遺産修復及現代化使用”特別大獎,並贏得了20萬莫斯科市民參與投票的“最佳印象獎”。

  兩年前,那一次特別的開館

  2016年7月4日,修葺一新的六大會址建築,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重現昔日“銀色別墅”的風采。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和俄羅斯副總理戈洛傑茨,分別宣讀了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的賀詞,共同為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揭牌。

  從此,這裡成為一處國人追尋中共黨史、了解中國革命歷程、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海外教育基地,又成為一處續寫中俄兩國友誼、增進理解、交流文化的新場所。

  莫科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探尋中華民族復興的秘訣而來。看著展廳裏的展品,聽著詳細生動的講解,來自世界政治係的朱東法不禁感嘆:當年的社會主義老大哥已倒在了歷史塵埃中,但我們偉大的祖國依然蒸蒸日上。“這讓我們更深切感懷革命先輩始終不渝的奮鬥。我們新一代也要繼承他們的精神,不忘初心,為中華之復興繼續前行”。

  當地居民瑪利亞親眼看到這座建築如何從一地瓦礫變身為優雅美麗的展館,“簡直是個奇跡!”五一村的村貌也獲得巨大改善。昔日的泥濘小路、遍佈垃圾的河道、破損嚴重的居民樓,如今整治一新,新修的花園、公交車站、人行道,給當地居民帶去了便利,接通的管道天然氣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90年前,中共的一次會議讓我們小鎮變成了歷史的一部分;90年後,會址的修復與展覽館的建成,又拉動了小鎮的發展。”距展館不遠的莫斯科1391學校歷史老師阿裏賓娜經常組織學生到展館參觀,“會址被修復了,可以看到如此美的建築,我們心懷感激。進入展館,又可以了解到我們最親近友好鄰邦的一段歷史,了解他們所珍視的東西”。

  “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的建成,體現了我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的民族精神和與時俱進、開創未來的時代精神,也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回望5年前那次莊嚴的啟動、開館時習主席發來的致辭,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信心堅定,“我們要站在新時代的新高度,把這裡建成一座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深化友誼的重要橋梁,讓更多人了解這段黨史、珍視歷史、賡續傳統,讓中俄友誼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加強。”

  內容來源:中國建築(微信號:zgjzwx)

  素材來源:企業文化部,中建一局,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