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讀書正當時!跟習近平學高效閱讀

2018-06-29 13:21:00
來源:學而時習
字號

  【“學習筆記”按:】

  平日裏忙於工作,不少領導幹部感嘆:挺想讀書,就是沒時間。

  烈日炎炎,不妨趁此機會在室內靜下心來讀一些書。今天筆記君就帶大家一起學習習近平的讀書心得,看看比我們忙一萬倍還堅持讀書的他,如何高效率讀書學習?

  1、“哪怕一天擠出半小時”

  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講到:“談到愛好,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遊、散步。你知道,承擔我這樣的工作,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對我來説,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佔去了。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2013年,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總書記説:“經常聽有的同志説自己想學習,但‘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學習’。聽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這絕不是放鬆學習的理由。”習近平表示,“哪怕一天擠出半小時,即使讀幾頁書,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

  即使身處困難年代和艱苦環境,依然秉持良好的讀書習慣。習近平曾在梁家河插隊,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鄉親在提到習近平時,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他。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他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

  2013年5月,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主題團日活動時説,“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2、讀馬列經典,寫了厚厚的18本讀書筆記

  從在陜北當知青,到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從梁家河窯洞燈光下讀書,到中南海辦公室藏書,40餘年來,習近平的書單中,馬克思經典著作始終是一個重要類別。

  2017年夏天,中央黨校召開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出版座談會上,作家曹谷溪提到一個細節。“在土窯洞裏的煤油燈下,每天他(習近平)都要讀書到深夜。據我所知,上大學前,他就三遍通讀《資本論》,寫了厚厚的18本讀書筆記!”

  雷平生,北京知青,梁家河插隊時,曾與習近平住同一孔窯洞。接受《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採訪組採訪時,他介紹了習近平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不少故事。

  “近平每次去‘五七’幹校探親或外出,總能帶回來一些新書。有一次,他帶回來厚厚一本郭大力和王亞南翻譯的《資本論》,躺在炕上專注地閱讀。過後,他對我議論起這部著作。他談了很多關於《資本論》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識,並説《資本論》的翻譯版本研究很重要,他特別推崇郭大力和王亞南這個譯本。”

  不僅如此,在福建工作時期,習近平發表過多篇學習解讀馬克思經典著作的論文。如,1997年,習近平在《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第1期發表了“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2001年,習近平在《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校報》第9期發表了“略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

  3、讀歷史、黨史類書籍,注重辯證思考

  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共産黨黨史也是習近平潛心研究的內容。他經常引用《史記》《春秋》《漢書》《戰國策》等史書典故,他對世界歷史也有較深涉及,對中國近代史和黨史更是如數家珍。

  習近平讀書注重分析對比。一方面,他會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比較,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問題。習近平經常是以看一本書為主,同時又尋找相關的書籍作為佐證,不斷地擴展閱讀書中的知識。比如他看中國歷史,就是先以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為主要讀本來學習,但在學習中發現史學家的不同觀點時,就以錢穆、呂振羽等不同版本的中國歷史書籍來互相印證、互相對比,深入理解。

  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也會跟別人進行討論。他看書經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較幾種説法的同異,也推敲作者為什麼這麼説,正所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博覽群書 世界名著鑄就堅定信念

  在多種場合習近平的講話中,總會出現一連串的名家名作以及人物形象,這些都是他年輕時閱讀的痕跡。除了中國文學,習近平還閱讀過大量外國文學經典。

  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羅斯媒體專訪時,一口氣列舉了11位俄羅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裏、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

  2015年,習近平在對英國進行訪問時提到,莎士比亞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年輕的他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

  無論在哪國演講,習近平的引用都讓人印象深刻,這其中絕大部分是作家、思想家的話,這些幫助習近平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

  在巴西,他引用國寶級作家保羅科埃略的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氣憑藉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夢想的人手中”;

  在阿根廷,他引用阿根廷史詩《馬丁菲耶羅》中的話:“兄弟之道是團結同心”;

  在韓國,他引用該國古代詩人許筠寫下的“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的詩句。

  每次出訪,他都以大量詩文貫穿始終。發出友好聲音,也展示一個底蘊豐富的中國形象。

  讀書這個愛好,伴隨著習近平從梁家河村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正定到福建,從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尋過來,讀書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他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片段,日積月累,逐漸積澱成為治國理政的大智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