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對外開放是“共用經濟學” 絕非美國高官污衊的“掠奪經濟學”

2018-06-27 10:3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有美國高官誣衊中國竊取智慧財産權,無端指責中國的全球投資和貿易為“掠奪經濟學”。這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言論,其目的是掩蓋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和保護主義做法。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絕非“掠奪經濟學”,而是“共用經濟學”。

  美國高官誣衊中國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先進技術,顯示了美國對中國躍升為技術專利大國的“醋勁十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汲取世界科學文明的養分,告別了“山寨”,取得了長足的技術進步,在一些領域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統計顯示,去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達到5.1萬件,躍升至全球第二位。中國逐漸成為創新大國,並邁向創新強國。一些美國人對此感到很“焦慮”,覺得“接受不了”,便炮製所謂的“竊取專利論”,信口雌黃指責中國“掠奪”了美國的技術專利。

  跨國並購,獲取技術專利,這原本是全球化背景下企業擴張的正常途徑。美國就有不少高科技公司,通過投資、並購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獲取了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等領域的大量前沿技術和專利。而同樣的企業行為放在中國公司上,卻被“橫挑鼻子豎挑眼”。中國企業赴美並購投資頻頻被“喊停”,還動輒被扣上“竊取技術專利”或“威脅國家安全”的帽子。目前,美國對中國的技術轉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美國企業來華設廠,涉及美國創新技術在中國落地的問題;另一種是中國企業赴美收購企業,涉及對美國創新技術的收購問題。歷史和現實均表明,這兩種技術轉讓都完全是市場行為,均按照商業合同行事,是兩廂情願,不是強買強賣,沒有強制要求轉讓高科技。

  中國對智慧財産權的重視和保護,以及取得的成就,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不容某些美國政客惡意中傷。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指出,“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這是完善産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高水準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推動中國躋身經濟大國,邁向創新強國。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年度報告,也對中國讚賞有加,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智慧財産權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高通公司高級副總裁馬克斯奈德表示,“近年來,中國有關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的一系列文件和國家政策相繼出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保護智慧財産權的決心,也極大地增強了高通這樣的外資企業在中國持續投資和長期發展的決心”。美國業界的聲音,有力回擊了美方對中國“智慧財産權保護不力”的刻意非難。

  事實證明,無論是中國吸引外資,還是中國的對外投資,絕非什麼“掠奪經濟學”,而恰恰是“共用經濟學”。中國在邁向創新強國的道路上,還注重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實現共同發展。譬如,西方國家殖民非洲多年,掠奪大量資源和財富,多數非洲國家長期以來一窮二白,沒有像樣的工業。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後,則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在給非洲帶來上千億美元資金投入的同時,還實現了技術轉讓與經驗傳授,為當地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奈米比亞總統根哥布説,“中國在非洲建設工業園,進行技術轉讓,為當地創造就業,增加當地産品附加值,有什麼理由不歡迎中國?”

  公道自在人心。美國諮詢管理公司麥肯錫發佈的報告對中國對非投資進行了客觀評估,認為中國對非投資和商業活動為非洲帶來了三大經濟紅利:一是創造就業和技能培養;二是推動知識和新技術轉移,中國企業通過向非洲各國引入新産品和技術,推動了非洲市場的現代化進程;三是促進融資和基礎設施開發。

  事實勝於雄辯,美國政客顛倒黑白的“掠奪經濟學”論可以休矣。(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徐惠喜)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