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海民眾從綠水青山中尋找“致富密碼”

2018-06-23 18:12: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22日,中新網記者漫步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新莊村的鄉村道路上,沿途草木蔥蘢,空氣清新。在綠樹覆蓋的山腳下,雕梁畫棟的建築在山腳下矗立,一個具有當代世外桃源韻味的景區——卯寨景區展現在記者眼前。

  “以前這裡是一片鹽鹼地,大家都叫這裡鹼溝灘,因為長不了莊稼,這裡就成為了一片荒灘。”如果不是59歲的李元有告訴記者,怎麼也看不出這裡曾是當地民眾眼中“豬嫌狗不愛”的地方。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昔日的“鹼溝灘”,經過綠化和改造,變成了今天的“世外桃源”。

  “沒有綠水青山,何來金山銀山!”。2013年至今,現任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和依靠政府的支援,累計投入8000余萬元,綠化了新莊村周邊的2000畝荒山。在滿目的蔥綠中建起了休閒山莊、河湟傳統民居等,也建成了為餐飲提供食材的種養殖基地,吸引了來自甘肅、浙江、上海等地的省內外遊客,來此感受民俗特色文化和田園風光。

  今年40歲的王存鵬是新莊村的村民,五年前一直在外打工,每個月的收入只有兩三千元。“我知道村裏在發展旅遊就回來了,現在在景區裏幹著綠化、房屋建造的工作,每個月能掙到5000多元。”

  對於王存鵬而言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隨著景區的發展和遊客增多,遊客前來採摘蔬菜成為了他家裏又一大經濟來源。“市場上現在一斤辣子3元左右,而在我家裏採摘新鮮辣子一斤要4元多。”

  “去年一年時間就吸引遊客20多萬人,年營業額接近了500萬元,鄉村旅遊已現雛形,鄉村振興也初見成效。”高廟鎮黨委副書記李勝業清楚地記得,當年借助旅遊發展就實現近3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100多名農民得到穩定就業,此外還間接帶動了周邊近千人就業。

  在青海省,大多數貧困人口居住在東部乾旱山區和青南高寒牧區,生態脆弱、氣候惡劣,農民收入單一,産業基礎薄弱。鄉村旅遊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業態,已成為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引擎,青海民眾也正在從綠水青山中找尋“致富密碼”,走上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旅遊致富路。

  “今日的新莊村再也不是那個面黃肌瘦的‘窮小子’,而成了位‘綠富美’的‘俏姑娘’。”李連和説,如今一喊村民綠化種樹都願意來,這就是他們眼中的金山銀山。

  “目前,佔地3100平方米的河湟特色民宿和河湟小吃一條街正在建設,不久將建成運營。正在建設中的以月季花為主的百畝花海不久後也會向遊人開放。”對於新莊村目前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李連和並不沾沾自喜,遊客服務中心、濱河商業街、後街工坊等景區配套設施工程,他親自監工。“現在景區正在申報國家AAA級景區,發展的越好規模越大帶動的人就越多,輻射的村子也會越多,實現共同富裕、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就不會變成空話大話。”

  青海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規劃建設處副處長李旭輝此前表示,生態文明是鄉村旅遊發展的根本。青海省當前許多景區與生態功能區重疊,為了落實保護優先原則,正在委託中科院編制《青海省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用制度打實生態“底子”,鋪實鄉村振興路。

  據了解,青海省在2017年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6億元,實施了52個鄉村旅遊扶貧項目,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3906戶、14195人。(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