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學者與德政要激辯“是否該防中國”

2018-06-22 09:10: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德國必須要提防中國的影響力嗎?”這是當地時間19日晚在德國漢堡舉辦的“科爾伯辯論”的話題。該場辯論由頗具影響的德國科爾伯基金會舉辦,該基金會近些年在促進中歐相互了解方面做了很多努力,4年前曾邀請中國領導人發表演講。辯論採取“牛津式辯論”模式,設筆者為“反方”,德國籍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第一副團長彼蒂科費爾為“正方”。面對彼蒂科費爾的傲慢和偏見,筆者反駁時有理有據,奉勸德國人“不要失去自信”。辯論現場有300多嘉賓旁聽,並網上直播。讓筆者略感遺憾的是,現場聽眾多為老年人,這表明在老齡化嚴重的德國,年輕人顯得越來越不關心政治。

  遇到缺少調查研究的“疑華派”

  筆者幾年前在布魯塞爾工作時就認識彼蒂科費爾。彼蒂科費爾曾任德國綠黨領導人、歐洲議會綠黨黨團主要負責人。據説,他讀過馬列著作,也讀過《毛澤東選集》。有人説他經常訪問中國,稱讚過“中國取得的成就”,但也有人説,隨著歐洲民粹主義抬頭以及歐中力量結構的此消彼長,他成了“疑華/拒華派”。在辯論過程中,這位由政客擔任的“正方辯手”在公共場合表現出十足的傲慢與偏見。

  作為“反方辯手”,筆者一開口就讓在座的德國人大吃一驚:“德國的確要在意中國影響力!”辯論主持人趕緊問:“難道辯論一開始就結束了?”筆者笑著説:“沒有啊!有可能彼蒂科費爾先生也會改變看法,認為德國不必在意和提防中國的影響力。”這樣的開場,不只是為活躍氣氛,更在於提醒對方要換位思考。

  在筆者看來,德國要警惕和提防的對象實在是太多了。不管是體制和意識形態都完全不同的中國,還有俄羅斯,甚至現在德國人也開始對美國人説“不”。筆者分析説:“對德國人來説,俄羅斯是老對手,拿美國又沒法子,而中國是新變數。跨大西洋關係現在再不堪,德國也沒有質疑西方國家共同的價值觀。答案是德國人喜歡民主黨,但現在的特朗普政府並不能完全代表美國,而且美國的政策具有波動性,相比,中國又是恒久、向上的。”

  筆者告訴德國人,德國對中俄美都有所“憂”,不論説什麼,結論都是歐洲認為自己成為最大受害者,好像成了“食草動物”。筆者開篇立論説:“但是,請你們放心,中國近代以來就是‘弱肉強食’政治法則的受害者,所以絕不會搞這一套!這不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和發展路徑。”

  這種站在德國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一下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筆者繼續闡述:“與其説德國擔心中國影響力,不如説德國擔心世界的不確定性,害怕變化,這是你們的保守心態使然,並非擔心中國本身。與其説擔心中國影響力太大,不如説擔心自身影響力下降。換言之,德國人是借中國來説事兒。”此時,不少現場的德國聽眾發出會心的笑聲。筆者請現場聽眾思考:“有哪個大國近三十年未對外動武?但你們可知道,中國是聯合國五常中派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

  辯論中,筆者請現場“去過中國的人”舉手,結果舉手的只有個別人。請“在中國生活過半年以上的”舉手時,似乎只有第一排一位在華經商多年的律師舉手。再請“看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舉手時,則一個都沒有。筆者提醒在座的聽眾朋友,你們無法對彼蒂科費爾議員所説的做出判斷,他説的不是事實,只是他認為的事實,因為他對中國還缺少認真的調查研究。

  中國動了德國的奶酪?

  接著筆者帶著德國人一起思考:“德國人究竟在意和提防中國什麼影響力呢?”筆者認為,首先是一些德國人擔心中國模式的滲透,恐懼中國的體制和發展模式。當中國國有企業大舉並購歐洲戰略領域的企業時,一些德國人就説背後有中國政府的操控。有的則從技術層面擔心中國人剽竊他們的智慧財産權。其次,一些德國人擔心中國分化歐洲,尤其是中國-中東歐合作(16+1)對歐洲分而治之。

  彼蒂科費爾陳述時還大談“中國通過‘一帶一路’輸出中國標準,挑戰國際秩序”,聲稱“中國模式在非洲顛覆國際標準和國際規則”。這些奇談怪論都被筆者一一駁斥。筆者説:“中國文化自古是取經文化,不是送經文化,不會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筆者反問説:“歐盟是‘16+1’合作的觀察員,中國幫助中東歐國家更好融入歐盟,你們怎麼不感謝反而怪罪中國?總是以‘動了德國奶酪’為名義反對,這不是自私自利嗎?德國還是自詡的歐盟領導者嗎?”

  在隨後的問答環節中,有聽眾説:“中國人只是錢錢錢,除了錢還有什麼?有什麼價值觀?為了錢,偷我們德國人的技術,強迫德國在華企業轉讓智慧財産權。”筆者提醒他注意:“在人工智慧領域,除了美國就是中國,德國已經落伍,中國又怎麼剽竊德國技術的呢?美國帶領歐洲當年搞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的巴黎統籌委員會,但中國照樣搞出‘兩彈一星’!不要以為德國人才有技術,今天中國企業的專利申請量遠超德國。我們的高鐵學習借鑒了包括德國在內的高鐵技術,但兼收並蓄、融會貫通,成就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鐵網和高鐵技術!”筆者的結論是,中國的影響力不是中國的,而是全球化的,擔心中國影響力,就是擔心全球化帶來的變遷。

  “德國人對華認知為何與中德關係極不匹配?”筆者用數據説明,漢堡港口的貨物1/3要麼來自中國,要麼運往中國,中德貿易額佔中歐貿易總額的1/3左右,可德國對華輿論卻是所有歐洲大國中最糟糕的。在筆者看來,原因就在於統一時間還不長的德國“先驗論”與“程式理性”盛行,總是以期待看中國。

  恐懼來自“搞不定中國”

  筆者的話得到現場的一些共鳴。一位德國老聽眾提問時先感慨説:“想想中國人修築萬里長城時,我們德國人在幹什麼?德國今天有何資格教訓中國?”“正方辯手”彼蒂科費爾此時也引述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辛格自嘲的話説:“在歐洲只有兩類國家,一類是小國,另一類是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小國的國家。”

  當筆者提醒對方:“中國從德國那裏學習了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可以説出很多德國思想家的名字,但德國人能説出幾個中國思想家的名字?”彼蒂科費爾此時卻狡辯説:“德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了營養,但僅此而已,今天的中國,沒有!”這就是今天德國人仍然傲慢無知的原因吧!這位議員還表示,不喜歡越來越自信的中國,並反覆強調,德國只是開始在意中國在德國的影響力上升,説不上“擔心或警惕”,並未失去自信。而這樣的闡述,明顯已經受到“反方辯手”“德國用不著擔心中國、不要失去自信”觀點的影響。筆者答覆他:“好啊!希望大家都自信些。”

  “為何在歐洲大國裏德國人對華態度最為消極,但德國與中國經濟關係又最為密切?”筆者希望在場的德國人能思考這個問題。彼蒂科費爾回應説,中國的價值觀和歐洲人篤信的“普世價值”格格不入,歐洲大陸一直在努力消除馬克思的影響,到蘇聯東歐劇變,終於慶倖清除了“另類”,但你們中國卻使之發揚光大。彼蒂科費爾對中國雕塑家贈送特裏爾市馬克思雕塑感到“不解”,宣稱歐洲應送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中國人的雕塑給中國才對。

  面對對手的傲慢與偏見,筆者始終面帶微笑,坦然應對。對德國和歐洲,中國實際上是機會,歷史機遇,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有人意識到了,但也有不少人固執地視而不見,不敢承認現實。認不清現實,這是歐洲人的問題。筆者提醒,中歐越來越具有共同價值觀,如多邊主義、全球治理、全球化等,反而是美國人不斷“退群”,挑戰多邊秩序。

  聽眾問答環節時有人説:“中國看起來比資本主義還要資本主義,怎麼還舉著馬克思旗幟啊?”筆者笑答:“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的旗幟!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轉移支付的,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制度,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

  辯論結束後,一位德國記者私下對筆者説:“你對中國的辯護很好,我們不是不同意。為何西方人還有‘中國威脅論’?根本原因是我們搞不定中國啊。搞不定才感到對方是威脅嘛,能把握的東西人們內心就沒有恐懼感。”

  因為現場絕大多數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筆者建議科爾伯基金會有機會可到德國大學搞類似的辯論,效果會更好。(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讓莫內”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