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老漂族生活現狀:不適應異鄉生活 醫保待遇難享受

2018-06-20 11:23: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下午3時整,北京市一所大學附屬小學門口,家住北京市朝陽區雙橋東路六號院的老人張辛將自己的電動三輪車停在路邊陰涼處,放下后座的靠背,坐在車上等待放學的孫子。

  “要考試了,學校取消了課外興趣班,平常都是四點十四分放學,最近一個月改成了三點半放學。”張辛説,自己每天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到學校門口等孫子,接到孫子後就在學校附近的超市買菜,回家後,他看著孫子寫作業,老伴兒就開始做晚飯。

  目前,在一些城市,像張辛這樣為了照顧孫輩而離開老家的老人還有不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有媒體將他們稱為“老漂族”。

  本可以在家鄉安享晚年的老人,為了幫助子女來到陌生的城市,操持家務、照顧孩子。那麼,他們在異鄉生活得習慣嗎?和鄰里的關係如何?能享受醫保等社會福利嗎?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兒女工作忙孩子沒人帶

  據了解,老人離開老家的主要原因是幫助子女照看孫輩。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婦聯小區的李潔今年70歲,一個月前,她從山西老家來到北京,住在兒子家裏,幫忙帶孩子、做飯、做家務。

  據李潔介紹,每天早上7時10分,她要帶著孫子出門,從家裏走到學校需要20多分鐘,孫子7時40分就要上課。

  為什麼來北京?李潔説:“他們(子女)沒時間,我過來幫他們帶孩子,做飯。”

  送完孫子,李潔便去家附近的菜市場買菜,準備午飯。她説:“我們住的地方離菜場挺近,基本上每天都去那兒買菜買水果。”

  由於中午子女都不回家吃飯,所以李潔便簡單吃點。睡過午覺,大約下午2時30分左右,李潔就該出門去接孫子了。

  最近北京氣溫高,再加上學校修改了放學時間,所以李潔每天出門都要戴好遮陽帽,接到孫子回家後,李潔既要看著孫子寫作業,還要給兒子、兒媳準備晚飯。

  “現在我把孩子接回去,還得管他寫作業,一邊看著孩子寫作業,一邊給他們做晚飯。”李潔説。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華龍美樹小區的陳昊今年69歲,他從湖北老家來到北京已經10年了。

  “我女兒的小孩還沒出生時,我們就過來了。”陳昊説,他每天下午都提前半小時到學校門口,站在固定的位置等外孫放學。

  陳昊老兩口住的小區離學校不遠,兩位老人分工明確,陳昊負責接送外孫,老伴兒在家做飯、做家務。

  每天早上7時30分之前,陳昊就要把外孫送到學校,下午3時就要到學校門口接他。外孫有時候需要上課外輔導班,陳昊也一直陪著。

  “他們工作太忙了,我們就過來幫他們看孩子。”陳昊説。

  孫珍和老伴兒住在北京市朝陽區雙橋附近自己的房子裏,她1993年舉家從重慶搬到北京,孫珍也是每天下午負責接孫女和外孫放學。

  “早上他們父母送,我就每天下午過來接。兩個孩子在我那裏寫完作業、吃過晚飯後,他們的父母各自來將孩子接走。他們工作忙,我就幫他們接一下孩子。”孫珍説。

  參與社區活動熱情不高

  老人在幫助子女照看孫輩之餘,對於新的城市的生活一時還難以完全適應。

  陳昊偶爾會聽説社區裏舉辦文化活動,但是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問及原因,陳昊告訴記者,“太忙了,要照顧孩子啊”。

  陳昊在老家時經常在公園裏下象棋,飯後還出門遛個彎,但是來北京之後,他就很少出門,每天都是接送孩子,一直忙著家裏的事情。

  “北京的小區都是高樓,每家都獨門獨戶。”陳昊説,鄰里見面只是打個招呼,並沒有什麼深入的交流,所以也談不上熟悉。

  孫珍對此也有相似感受,她説:“小區的人關係一般,我們都住高樓,一般都不開門,自己進了屋就關門了。”

  除了接孩子之外,孫珍最經常的娛樂活動就是去公園裏跳舞,但並不是和周圍鄰居一起跳,而是與之前認識的一群姐妹偶爾約著跳。

  “她們基本天天都在跳舞,我一週最多去三四天。”孫珍説,社區有時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但她很少參加,她覺得和鄰居也不熟悉,不想參加。

  相比于陳昊和孫珍,李潔每天晚上等兒子和兒媳回到家,吃過晚飯,收拾妥當之後,自己會出去遛彎,而且她還是個體育愛好者,小區裏組織過老年人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賽,李潔很喜歡這兩項運動,因此她有時也會參加。

  不過,李潔現在還不怎麼認識小區裏的鄰居,她告訴記者,一是因為來的時間短,二是鄰居也很少出來。

  “現在天氣熱了,鄰居都在外面遛彎,我偶爾也會和他們聊天。”李潔説。

  不能享受當地醫保待遇

  許多老人在隨子女到外地後,社保方面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孫珍雖然來北京生活有些年頭了,但是她的醫保一直在老家,所以孫珍始終不能享受北京市的醫保待遇,她看門診要使用外地的醫保卡,使用外地醫保卡看門診都是自費,不能報銷,包括買藥等也不能報銷。

  “住院的話,可以拿回去報。以前我住院就是拿回去報,現在沒住過院,也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孫珍説。

  談到醫保,陳昊説:“在北京享受的醫保待遇有限。我們在北京看病屬於異地就醫,只有住院可以報銷,而且要回到原地市才能報銷。”

  平時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陳昊會去社區醫院看病,而如果發現身體有問題要檢查的話,他就去大醫院,偶爾也會去藥店買點常用藥,但不管是藥店、社區醫院還是大醫院,門診費用的報銷都很複雜。

  “根據我們當地的醫保政策,對我們外地就醫的要辦手續,辦了手續以後把門診這一部分的現金給你。在當地是不給現金的,每一年報銷有額度,分個人賬戶和報銷總額。”陳昊説。

  未來還是想回老家

  在外地時間長了,有的老人會想家,但現實卻很無奈。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著孩子的時間更長。不過孩子現在上學了,也無所謂,孩子整天都在學校裏。”談到兒子和女兒每天忙工作,沒有時間陪孩子,孫珍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孫珍的老家重慶與北京的氣候和生活方式差異很大,孫珍告訴記者,來了這麼多年,她已經習慣了。

  在被問到以後考不考慮回老家時,孫珍嘆了口氣説,“我來北京的年頭長了,都這歲數不在北京還能去哪兒”。

  李潔的兒子和兒媳也是每天晚上7點多才能下班回家,每週除了週日休息外,其餘時間都不休息。

  問及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時,李潔説,“孩子才上小學二年級,現在都沒人管,怎麼也得待幾年”。

  李潔已經計劃好,等到孫子上了初中,不再需要人經常照看之後,她就回山西老家,她覺得自己不能適應北京的生活方式。

  “這邊的生活節奏太快,習慣不了。”李潔説。

  陳昊一家人很少一起出遊,他説,“我們很少出去玩,因為孩子天天要學習、復習,課程比較緊”。

  除了外孫學業很緊,陳昊女兒和女婿的工作也很忙,每天晚上下班很晚,陳昊忙著家裏的事情,平時的放鬆方式就是和幾個朋友去逛街、逛超市、買菜。

  被問及是北京好還是老家好,陳昊説,“生活習慣還是老家好”。

  未來,陳昊也不打算一直在北京,他説,“以後孩子大了,可以自己讀書了,不用接送了,我們就可以回去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