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甲子匠心一件事 漆器大師薛生金:以創新傳承千年技藝

2018-06-16 11:1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記者 田宏):平遙古城馳名世界,1997年就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平遙古城三件寶,漆器牛肉長山藥”更是家喻戶曉。其中平遙推光漆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藝術之一。

  走進古樸的小院落,今年81歲的薛生金老先生正手拿直尺,全神貫注地創作自己的漆器作品,這讓記者感到很驚訝。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薛生金老先生與最傳統的推光漆藝一同走過了60載的時光。

  多年的潛心研究,使他在總結繼承傳統漆藝的基礎上兼取諸地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流派,使古老的平遙漆器技藝得以發揚光大。

  與漆器不解之緣 找回失傳技藝

  據記載,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至今已有近1300年曆史,是中國四大漆器之一。

  平遙漆器以描金彩繪、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

  “我父親從小就是做漆器的。但是他不會畫,就是光用漆、髹漆。”薛生金老先生這樣談起他與漆器的不解之緣。

  薛生金老先生介紹,自己從小喜歡畫畫,善於觀察,常常以手指為筆在地面上練習繪畫。受生活所迫,1953年進平遙文化布景社學藝,他跟著師傅為各處劇團畫布景謀生,積累了一定的繪畫經驗。

  1958年,薛生金老先生入平遙推光漆器廠師從平遙推光漆器老藝人喬泉玉老先生學藝。他天資聰慧,刻苦鑽研,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不斷精進學習,不僅快速掌握了傳統漆器工藝,同時還研究舊漆器的工藝,臨摹作畫。

  憑藉執著的匠心,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已經失傳的“堆鼓罩漆”工藝重新研製恢復成功,還先後創造了平遙漆器的三金三彩、三色金、堆鼓彩繪、青綠金碧山水、瀝金、瀝銀、瀝螺等工藝。

  1982年他設計製作的兩套山水屏風在全國百花獎行業評比中分別榮獲單項第一名和第二名。他的屏風《瓊山初曦》、《萬千山樓正曙色》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2007年漆畫作品《玉宇瓊樓》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以匠心致匠藝 追求精益求精

  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産,分木工、灰胎、漆工、畫工和推光等工序。木工車間使用椴木、松木等不易變形的、經過處理的實木材料做出各種胎形後,灰胎通過裱布(亞麻布),上灰(灰是用生漆、土籽調製而成)分粗中細不同目數的漆灰經過反覆刮涂、蔭幹、研磨直至胎體極致細膩、平整。漆工的工序同樣是非常細緻和複雜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經過數十小時的入蔭至完全乾燥,而後每一層髹涂後都要先用較為細膩的水砂紙蘸水反覆研磨退光,隨後用手掌沾瓦灰與清水反覆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進行下一層的髹涂,多則刷八遍,少則刷六遍,其後的研磨就更需細緻了。

  一件精緻的漆器如此製作需要付出匠人近乎所有的時間,其中僅畫工就需要學習至少三年以上的時間,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巧,才允許在漆面上勾紅點翠,獨立操作。培養一名技藝嫺熟的工藝美術師甚至要8年以上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反覆積累工作經驗,不僅要持之以恒,更要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就一名成熟的匠人。繁瑣的工藝,更需要團隊的相互配合和協調,方能成就一件精美的漆器。

  薛生金老先生德藝雙馨一生致力於推廣漆器,他不贊成以家族傳承為主,想讓更多的人接觸這門手藝。他一貫主張師徒切磋技藝,教學相長;並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悉心帶徒,培養人才。

  在這裡記者聽到學徒們都親切地喊他“爺爺”,有了問題,學徒們很自然地找到“爺爺”請教學習。他都會手把手傾囊相授,像家人一般親切和藹。

  據介紹,現在工作室有12人,很多人來這裡工作已經十多年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喜歡這門傳統手藝,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了下來。工作室更像家一樣,他們彼此互幫互助,同時切磋技藝,一展所長。

  面對物質的誘惑,薛生金老先生常言:“不佔便宜,吃虧心裏也痛快。”心如潭水靜無風,他堅持以自己為表率,靜下來潛心創作,追求於作品的精益求精。從1962年帶徒至今,現已培養了漆藝專業人才兩百多名。

  以創新謀發展 傳承千年技藝

  面臨著手工藝品發展的困境,薛老先生談起漆器未來的發展,他堅持創新的精神。他説,不創新就沒有出路,這項傳統技藝也將消失。

  對於創新的含義,他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從形式上創新、工藝上創新,重在提高技藝,既要適應時代發展,做比傳統更有特色的漆器,但也不能丟掉傳統,一定要以傳統技藝做為基礎不斷創新發展。

  現在對於推光漆器的傳承與發展,重擔傳到了薛曉東的身上,他是新生代藝術家的代表,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對漆器産生了深厚的感情。

  《洛神賦》是薛曉東老師歷經多年的匠心之作,屏風上的十三位人物形態各異,作品精細到指尖,在背景設計上,尤其是雲彩的表現手法更是綜合了擦色、描金彩繪、薄料、暈金等多種技法。秉著傳承精神,他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不忘潛心指導學徒,培養學徒的綜合能力。這幅《洛神賦》也是薛老師“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的佳作。觀賞了這幅心血之作,“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也實至名歸。

  精美絕倫的漆器産品從設計到出品,製作週期都比較長,短則數月,長則兩年三年。為了保障薛生金漆藝工作室漆藝作品的品質,薛家人堅持不做流水線生産,專注于純手工製作的精品。這樣的堅持對於銷售而言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這項傳統工藝的傳承面臨著市場的考驗。

  薛曉東老師在追尋推光漆器發展的道路上,比父親考慮的更長遠,在創新的路上探索了很多年,也曾困惑于如何創新發展。他畢業于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1993年又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本身便融合了父輩傳統工藝的經驗和院校工藝美術系的專業技巧。

  他認為一副作品不是技藝越多越精美,不能光憑多種技藝的拼接進行創作,這是薛曉東老師在多年求索中對於漆藝的理解。

  對於如何教授徒弟,薛曉東老師有著一套自己的教學理念,為這項技藝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薛曉東更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統工藝是根,堅持創新是魂,製作符合現代人生活以及審美需求的漆器作品,為漆藝的長遠發展謀一條時代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