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醫改十年 情牽兩地

2018-06-14 17:4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2017年除夕,天寒地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北侖分院的病房裏,一對患病的母子還沒有出院。分院副院長兼呼吸科主任陳水芳感到無比內疚——這對母子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和兒子。

  為了守好年底最後一道關,陳水芳和其他下沉到分院的同事們主動請纓值班。“正趕上他們生病,我要值班,只好接過來,一邊治病一邊過年。”説完這話,陳水芳笑了,這笑中的酸甜苦辣,他品得最真切。

  2008年,浙大一院全面託管寧波市北侖區人民醫院,開始了浙江省“雙下沉”最早的實踐。2013年6月,根據浙江省委的決策部署,推進“雙下沉、兩提升”工作的正式文件出臺,幾年來,“醫學人才下沉、城市醫院下沉”,縣域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群眾滿意度提升”。

  2013年至今,陳水芳兩次被派往北侖“下沉”。“當時,分院學科基礎薄弱,科室運作困難,危急重症收治不暢。”但憑藉精湛醫術和多年經驗,陳水芳找準了5個關鍵點:工作熱情、技術引領、科教結合、人才培養、醫聯互通。

  2017年,一位病情惡化的肺癌晚期病人來到北侖分院。“經過一段治療,患者病情好轉出院了。這幾乎顛覆了患者對家門口醫院的認知。”陳水芳説,“通過這樣的實踐,浙大一院的人才、技術真正地融入分院中來。”

  10年來,浙大一院通過人才下沉、輸入技術、培育多學科診療模式、強化教學科研、搭建網際網路智慧化平臺等現代醫院管理方式的應用,逐步形成了醫聯體實踐的“北侖模式”。大批優秀人才參與到“下沉”中來,北侖分院已有5位院長、10余位副院長由浙大一院派駐,負責醫院運營管理,30余位醫療專家常駐北侖,幫扶學科發展。

  從相隔兩地到親如一家,“北侖模式”得到進一步複製:北侖分院先後託管了梅山鄉衛生院、大榭開發區醫院、濱海新城醫院,並與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幫扶關係,一個“城市醫院—縣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站)”四級聯動、梯度下沉的醫聯體模式逐步形成。

  “輸血只能應一時之需,實現自身造血功能才是根本。”浙大一院醫務部主任、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魏國慶打了個比方。作為團隊中的一員,陳水芳也在發揮他的“造血”功能。手術臺上,他傳授技能,鍛鍊隊伍;手術臺下,他帶領團隊開拓學術研究的空間。近兩年,他帶領科室成功申報了3個省市級課題併發表多篇論文。

  “近幾年,浙大一院醫聯體成員單位實現了互聯互通,遠端醫療服務網路得到了深度拓展。”浙大一院院長王偉林介紹,“我們本著讓患者最多跑一次的原則,在醫患之間、醫院之間搭起了大數據網路平臺,努力為探索網際網路智慧化平臺建設貢獻經驗。”

  如今,“北侖模式”已在多家基層醫院推廣,縣域就診率連年提高,“小病在當地,大病轉浙一”成為當地新風尚。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