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態立省,為子孫後代留下“綠色銀行”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破壞了就很難恢復。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發展的根本立足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對海南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
海南省的自然生態得天獨厚,這些年,在生態治理和保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日,中國青年報 中青線上記者跟隨“新時代 幸福美麗新邊疆”海南行網路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海南,走進海口市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和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自然賦予了珍貴的資源,我們就要保護好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習近平總書記為海南生態立省指明瞭方向。
作為我國連片面積最大,保育最好,景觀最美的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牢記總書記囑託,把紅樹林保護與建設擺在了重要位置。如今,保護區內有目前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規劃科科員馮爾輝的話説就是,“到了東寨港,你能看遍中國紅樹林。”
在過去的20年裏,全世界超過1/3的紅樹林消失。我國紅樹林面積也曾經出現劇減,主要原因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圍海造田,80年代的圍塘養殖以及90年代的城市化及工業區開發造成的。
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做好東寨港的環境綜合治理,並將東寨港周邊的養殖塘建紅樹林濕地公園,加大對破壞資源的打擊力度,確保紅樹林資源不受到破壞,為東寨港紅樹林的保護提供有力的保障。
馮爾輝對記者介紹道,保護區原來存在部分早年挖的養殖塘,建的養豬場、餐飲店,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海口市政府投入5500萬元實施退塘還林2439畝,此外,還加強東寨港水質監測,投入1億元對造成水質污染的9家養豬場關停6家,搬遷3家。“對保護區週邊的養殖塘計劃通過建設濕地公園的方式,增加保護區的緩衝帶,為保護區的建設提供保障。”
現在,東寨港保護區成為資源的寶庫、修復的典範和保護的標桿。“人們對紅樹林價值逐漸認識、環境意識的提高及法治健全,直接大規模的破壞紅樹林已經很少發生,大部分紅樹林已被列入保護區範圍,紅樹林面積總體上穩中有升。”馮爾輝説道。
在東寨港保護區,有這樣一種植物——紅欖李,在全國只有9株母株,現存活在三亞鐵爐港。今年62歲的王式軍,從事園林巡護工作已經有38年了。“我兩前就已經退休了,但是我心裏放不下這個植物,再辛苦,讓我做什麼都好,只要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看到這個物種,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為了培育紅欖李的第二代,王師傅至今仍舊在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守護和照顧著他的這些“寶貝”植物。
用良好的生態,滿足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
走在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內,藍天碧水、綠樹白雲,目之所及,全是鳥語花香,你根本不會想到,這裡曾經是一條臭水溝,周邊則是一座垃圾山。
此前,由於雨污管道混接錯接、合流管道截流不完善等原因,城市污水直排入美舍河現象比較普遍,造成美舍河水體環境差,甚至會散發出惡臭味。據當地居民介紹,原來美舍河臭的時候,附近的居民樓四五千都沒人買,“現在漲到一萬多,近兩萬了”。
近年來,海口正式啟動美舍河生態修復的“硬戰”,建設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桑德公司美舍河現場項目經理劉勤港説,“建設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意在改善居民的休閒娛樂空間不足的現狀,在滿足住得進去,留得住,活動得開的要求下,從生態、交通、功能、美觀等角度進行施工設計。”美舍河鳳翔濕地建成後,成為了市民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劉勤港説,項目建設有利於解決居民的需要,也是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與恢復的需要,同時也有利於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鳳翔公園內,原來的臭味和臟亂差環境已經被集散廣場、林下休憩、兒童活動、康體健身、濱水休閒等功能性場地代替,植被覆蓋率達到了98%,真正做到了還綠於民、還水於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品質。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物多樣性”是給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遺産
據了解,在我國分佈的紅樹植物種類有19科37種,而東寨港就擁有19科36種,佔全國原分佈紅樹植物種類的97% 。鳥類214種,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19種,蝦蟹類70多種。物種之齊全,加上連片面積全國最大,所以有人常説:“中國紅樹林看海南,海南紅樹林看東寨港”。
據王式軍介紹,曾經紅樹林被破壞得十分嚴重,就剩下14個科18個種。為了保護紅樹林保護區的珍貴物種紅攬李,王式軍一行人到三亞採種,採回來之後,就在自家的陽臺上培育,不成功,再去採種。王式軍就這樣不停地嘗試,然後不停地失敗。為了了解紅攬李的生活習性,王式軍甚至從三亞帶回了土壤和水,試圖讓紅攬李可以在保護區記憶體活下去。
王式軍向記者説到,當時他們一個小組15個人,都是年輕人,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採種、種樹,補植紅樹林。腳被灘塗裏的斷枝扎破已成了家常便飯,就這樣,他們沒完沒了地種了十多年。後來村民大規模養殖鹹水鴨時,王式軍又要和同事走村串戶地做宣傳教育,勸導村民搬遷養鴨場,愛護紅樹林。
不知不覺,王式軍已經與這片紅樹林相互陪伴了38年。這期間,王式軍學到了一個重要理念:紅樹林基因庫裏的每一個物種都很珍貴,為了不讓紅樹基因鏈斷掉,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在現實生活中,親眼看到這些美麗的紅樹,我們務必要竭盡所能挽救每一個瀕危滅絕的物種。
除此之外,在紅樹林分佈區,還有星羅棋佈的潮溝,及漲潮時形態各異的紅樹林展現出“海上森林”的奇觀,退潮後紅樹林內種類繁多的魚、蝦、蟹、鳥類紛紛“登臺表演”。這裡也是東亞候鳥遷徙的主要“落腳地”和“加油站”之一,每年9月開始陸續有大量的冬候鳥類從此經過,部分鳥類留于東寨港內越冬。其中有很多珍稀鳥類如黑臉琵鷺,在東寨港紅樹林內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