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東沙漠出現稻田!外媒關注中國種植海水稻獲突破

2018-06-11 16:34:00
來源:參考消息
字號

  英媒稱,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裏,中國科學家注視著他們在沙漠和淡化海水裏種植的“抗旱”水稻,努力終於有了結果。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6月9日報道,中方進行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培育的研發中心的官員杜德樂説:“結果令人非常滿意,我們確定了在沙漠裏能種植水稻。在對結果進行分析和目睹産量有多少後,我們非常高興。”

  報道稱,耐鹽鹼水稻被認為能解決世界上最貧瘠土地上的食品短缺問題。水稻生長通常要靠土壤和淡水而非沙漠和海水,在迪拜種水稻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這裡日間氣溫有時高達50攝氏度,還經常發生沙塵暴。但中國東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科學家培育出了每公頃産量超過7.5噸的耐鹽鹼水稻,並於今年1月開始在阿聯酋種植。

  報道表示,有關方面已經制訂計劃,要在今年晚些時候種植100公頃的實驗田,然後再制定更為宏大的計劃,用稻田覆蓋阿聯酋10%以上的國土面積。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説,他的機構還在考慮與包括越南、印度和斯里蘭卡在內的亞洲國家簽訂海水稻種植協議,該機構還將在中東和北非打造“人造綠洲”。中國媒體稱,這將造福整個阿拉伯世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狀況,解決貧困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饑餓問題。北京齊納百思諮詢公司的資深分析師埃文羅傑斯帕伊也把在迪拜的實驗稱作“重大的突破”。

  報道稱,中國從1986年開始在種植海水稻方面大步前進。那一年,人們在廣東省沿海的沼澤裏發現一種野生稻。幾十年來,科學家不斷地用這種水稻與人工培育的品種雜交,但是直到去年才確信培育出來的品種有商業可行性。

  報道表示,中國最初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探索培育水稻新途徑的。後來幾十年,對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變化的擔憂推動著這個領域的研究,中國新生的創業者們也著眼于氣候變化挑戰帶來的潛在機會。

  報道稱,最近,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從友好的發展中國家那裏進口糧食的戰略益處。作為世界最大的水稻種植國,中國已不再擔心短缺問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能保持自給自足。觀察人士説,發展中國家有巨大動力支援中國新實施的“水稻外交”。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