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夏收正由南向北快速推進 已收穫冬小麥過半面積近2億畝

2018-06-08 13:0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題要:當前,夏收正由南向北快速推進。“三夏”是我國農時最為緊張、農機作業最為繁重的時期。今年,全國參加“三夏”作業的機手超過180萬人,他們追逐著翻滾的麥浪一路向北。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夏糧顆粒進倉、秋糧適時播種,對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夏收正由南向北快速推進。截至目前,全國已收穫冬小麥麵積1.94億畝,麥收進度過五成,機收比例達94.3%。其中,四川、湖北已收穫完畢;河南已收穫7516萬畝,進度過九成;安徽已收穫3491萬畝,進度過九成;江蘇已收穫1605萬畝,進度過四成;山東已收穫1788萬畝,進度過三成;陜西收穫過五成,山西過一成,河北近一成。

  “三夏”是我國農時最為緊張、農機作業最為繁重的時期。今年,全國參加“三夏”作業的機手超過180萬人,他們追逐著翻滾的麥浪一路向北。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夏糧顆粒進倉、秋糧適時播種,對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探訪發現,“綠色三夏”“智慧三夏”“共用三夏”,共同構成了“品質三夏”新圖景。

  裝備高端化助推“綠色三夏”

  在山東省郯城縣一片金黃色的麥田裏,雷沃谷神小麥收割機、阿波斯拖拉機、秸稈打捆機、耕整地機、播種機等農機先後上陣。收割機作業後,成片的小麥瞬間被一分為二,籽粒部分匯集到糧倉,秸稈部分被粉碎平鋪在麥地中間。隨後,方捆機將粉碎的秸稈撿拾、打捆,一個個結實的麥秸捆出現。緊接著播種機將玉米種子播下,拖拉機牽引背負式植保機噴起了農藥。從收割、耕整到播種,整個流程實現了“三夏”一條龍作業。

  “收割機不僅實現了大喂入量,還加裝了測産裝置和作物含氮量檢測裝置,邊作業邊採集作物産量和濕度資訊,從而生成一張收割區域的産量分佈圖和濕度、養分分佈圖。”農機企業雷沃重工阿波斯網路科技事業部副總經理杜猛告訴記者,通過這張圖就能了解到哪塊地貧瘠、哪塊地肥沃。讓種植者更全面地了解作物情況,以便今後作出更好的管理決策,實現科學精準施肥,無須整個地塊都施用同樣的量。

  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副巡視員王家忠説,以前“三夏”跨區作業以搶收為主,現在機械化全程作業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各地主推夏糧機收、秸稈處理和秋糧種肥同播“一條龍”作業模式,機械化烘乾、植保同步跟進。預計今年8個小麥主産省“一條龍”作業服務面積將超過1.7億畝。機械化也使“三夏”生産更綠色化,秸稈打捆機、無人植保機、免耕播種同步分層施肥機械等新型高效機械的普及應用,實現小麥秸稈還田比例提高,助推“綠色三夏”。

  記者了解到,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先進適用機械的支援導向明確,讓機手購機偏好從小型升級到中大型,從看重價格轉變為更加看重性能。2017年全國新增的5.7萬台稻麥聯合收割機中,多數是大喂入量的高性能收割機。隨著新增大喂入量收割機陸續投入農業生産和部分老舊農機退出作業市場,農業農村部專家預計今年全國參加跨區作業的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佔比超過70%,且大多是機齡2年至3年以內的新機,收穫效率、品質更有保障。

  農機合作社打造“共用三夏”

  目前,農機合作社已成為“三夏”的主力軍,盲目外出作業的散機數量明顯減少。“據部分省測算,目前平均每台聯合收割機可服務70個以上農戶,不需家家購置,服務人人共用,農機服務已成為農業産業裏最典型的共用經濟。”王家忠説,全國農機合作社超過7萬個,裝備能力、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涌現出了一批農機原值超過500萬元的示範社,社均服務覆蓋面積超過1萬畝。

  “三夏”前夕,大部分農機合作社就與服務對象簽訂了作業任務合同,農機組織化程度日益增強。今年全國參加“三夏”作業的農機服務組織預計超過5.5萬個,其中農機合作社3.1萬個,機手超過180萬人。這樣,“三夏”生産在“窗口期”更加可控,以黃淮海地區為例,具體到一個縣3天至5天、一個地市7天左右就能同步完成收穫和播種任務,比過去縮短一半時間。5月31日以來,全國連續7天日機收面積超過1500萬畝,創歷史新高。

  除了跨區機收,夏季田管的農機作業也日益組織化。“以前夏管,植保作業就要半天時間,現在利用無人植保機大規模飛防作業,只需十幾分鐘,省時又省力。”在江西省定南縣巋美山鎮的種植基地,縣農糧局農技員蔡輝站在田埂上,指導當地合作社使用無人機噴灑藥物。在當地,多數農機合作社通過訂單作業等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市場,實現了多方共贏。隨著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農機服務內容不斷拓展、服務效益不斷提升,合作社成員之間優勢互補,作業、維修、供油、經紀分工協作。

  記者發現,隨著“全託管”農機社會化服務流行,“三夏”作業正由以機收為主向農業一體化服務轉變。安徽亳州推行“全託管”農機作業服務,1064家農機合作社與行政村簽約“一對一”服務面積615萬畝,覆蓋率達93%,農民省事又省錢、機手增效又增收。江蘇泰州姜堰區近兩年共投入資金4600萬元,打造84座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烘乾機保有量達700多臺,每季可為35萬畝稻麥提供就近烘乾服務。

  滴滴農機約來“智慧三夏”

  6月6日,山東高青縣62.8萬畝麥田全部成熟,開鐮收割。青城鎮遊家村農民遊方金今年用上了“滴滴農機”,他提前像找計程車一樣預約,當天一輛河南牌照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就開進了他家麥田裏。近10畝麥子僅一個多小時就收割了大半。“以前我都是到路口上去攔收割機,今年省事多了,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簽訂了收割合同,並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粉碎秸稈,小麥在雨季到來前就能晾曬好入倉。”

  “今年柴油價格同比每升上漲1元左右,同時近年食宿、雇工、維修、運輸等費用均有所增加。由於機具保有量增加,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因此一些機手收益有下滑的壓力。”高青縣農機局副局長何象安説,今年不少網際網路平臺推出了針對種植戶的“作業寶”和農機手的“靠譜作業”。平臺動態提供小麥種植面積、麥收時間、麥收進度等資訊,農民和機手可以快速通過平臺實現供需對接。通過網際網路平臺,不少農機手路線高效、訂單增加,成功提高了收益。

  農機企業也在發展“網際網路+機收”“網際網路+維修”的模式,為農機手提供越來越精準的服務。山東汶上縣機手張效東今年新買了一台GM80雷沃谷神收割機,它與以往收割機的不同在於安裝了集作業指揮調度、産品大數據動態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終端設備,滿足了他對收割機智慧化的需求。

  網際網路技術在“三夏”生産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各地通過“全國農機化生産資訊服務平臺”及手機APP等方式,科學調度農機作業,有效促進了服務供需對接。河北省在54個農機合作社創建“智慧農場”,整合推廣北斗定位和作業智慧監測技術,實現高速精量播種、變數施藥、精準施肥、高效灌溉,讓每寸耕地和每一粒水種肥藥“物盡其用”。河南省許昌市“智慧農機”測畝計産終端安裝數量達2400台,通過智慧農機資訊平臺,對農機分佈、機收進度、糧食産量“一目了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