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環保奶奶的戰鬥

2018-06-08 13:08: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執筆:尹海月

  視頻編導:梁艷 尹海月

  H5製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

  賀玉鳳正在策劃一件大事。

  她打算直接找領導反映情況,嘗試解決北京延慶農場多年來的垃圾問題。為此,她專門收集了一些證據:媯河旁的垃圾已經開始污染水源,有人在公廁旁偷偷焚燒自家垃圾,小樹林裏充斥著白色污染物。她一一拍了照片。

  20多年了,她覺得也該好好反映一下了。

  2019年,延慶就要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緊跟著是2022年冬奧會。“舉國盛事,來的都是國際友人,人家走到你這兒一看,都是垃圾,能行嗎?”光是想想,賀玉鳳已經無法忍受。

  延慶農場隸屬於首農集團——首都最大的農業國企。從1961年建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

  賀玉鳳是隨丈夫過來的。老伴彭玉忠是農場裏的農業技術員,賀玉鳳跟著在農場裏喂牛、當炊事員,“啥活兒都幹過”。她身材偏瘦,但精神狀態極佳,毫無修飾的臉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延展開來的皺紋,呈現出一种經歷過歲月辛勞的風霜感——她今年已經60歲了,農場是她真正的家。每天早晨,賀玉鳳都要給這個家做大掃除——撿垃圾。

  淩晨5點,賀玉鳳已經拿上白手套、塑膠袋,麻溜兒地出門撿垃圾去了。她邊騎車邊撿垃圾,哼著小曲兒,繞著媯河岸撿上一圈兒,至少要兩個小時。早晚各一次,四季不停。

  “她拿著一個蛇皮袋,要是夏天,淩晨4點就出去撿垃圾了。”鄰居楊冬梅説。

  路人很容易把她當成環衛工人,不知道每天撿垃圾是她的習慣。

  這個習慣已經持續了23年。有人統計,23年來,賀玉鳳撿了35噸垃圾,走了200750公里,平均每年9125公里,僅塑膠瓶就撿了30多萬個。有媒體拍過一張照片,她站在庭院裏,腳邊紅紅綠綠的塑膠瓶,幾乎要將整個小院淹沒。

  楊冬梅説賀玉鳳愛乾淨、勤快,天天撿垃圾,但她無法理解賀玉鳳這麼多年的“熱情”。

  不僅楊冬梅,身邊的親人也不理解。

  “兩口子過日子,她老撿垃圾,我臉上挂不住。”彭玉忠説。

  二兒子彭躍住在城裏,總和她説:“鄰居都説您是精神病,您甭撿了,我每月給您300塊錢!”

  賀玉鳳説一開始也沒想太多,當時孩子做作業,怕打擾他們,就出去遛彎。看見河岸上有垃圾,就順便撿起來。大兒子彭霏當時上初中,記得母親“回來的時候手裏總會多點東西,鼓鼓的”。賀玉鳳説,撿完垃圾,“感覺什麼煩心事都能得到釋放,既能保護環境,又能鍛鍊身體,一舉多得。”

  當時農村還很少有垃圾分類的概念,賀玉鳳會在自行車上放兩個袋子,一個用來裝泡沫板、雜物,一個放玻璃瓶,“那時還沒塑膠瓶,都是玻璃瓶,有綠色的,也有棕色的。多數都是釣魚的村民丟的。

  有一次撈瓶子時沒站穩,賀玉鳳掉進了河裏,“當時可害怕了,趕緊往上爬。”説起來,她仍心有餘悸。

  賀玉鳳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麼熱衷於撿垃圾。

  有一次,她碰見一個清華大學的老教授,閒聊起來,聽見那位老太太誇了句延慶真好。賀玉鳳瞬間就像“打了雞血”,開始四處找,看有沒有垃圾、塑膠瓶。自那之後,她幹得更帶勁兒了,有時淩晨3點就起床去撿垃圾,“恨不得累死了也要撿!”

  賀玉鳳説,撿垃圾時,她想起的是魏巍謳歌志願軍戰士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到辦公桌前開始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往孩子口裏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説:“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別人走在我打掃過的這條乾淨的大路上也是幸福的,他們會不會也想起我來?”賀玉鳳問。

  這是一種來自上世紀的精神氣質,通過自我奉獻造就普羅大眾的幸福,令她獲得一種極大的崇高和意義感,她覺得最可愛的人就像在説自己,説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樸素而強大的冬奧會東道主責任感在賀玉鳳身上凸顯,她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展開一場環境保衛戰。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孤軍奮戰,直到2011年,發現還有同路人。

  那時,每天起來,大街上就已經被打掃乾淨了。賀玉鳳正在參加延慶電視臺舉辦的“生態文明大家拍”DV新聞作品大賽,她買了一部小數位相機,開始了新的活動——拍環保新聞。

  “我就想把這個人找出來,不信逮不著他。”賀玉鳳説,她一早起床,就去大街上找人,“在泥濘的土路上,看見一個人在那兒噗嗤噗嗤掃地呢。”賀玉鳳對著那人就開始拍,那人一回頭,原來是卓林根。倆人看見對方,都哈哈笑起來。

  卓林根家與賀玉鳳家僅相隔幾百米,他也是農場工人。剛從別處搬過來,卓林根就開始周邊的衛生大掃除。他總是摸黑來掃大街,天一亮就回,他不想讓人知道,因為他覺得,為想讓人知道而做好事是自私,會有負罪感。

  談起環境狀況,這位66歲的老人有點激動,他的語速跟不上情緒,胳膊來回揮舞。方圓幾裏內唯一的垃圾池離他家不遠,因為無人打掃,他只好親自收拾打理,但由於沒有垃圾車回收垃圾,只能就地焚燒。

  兩位老人維持著和大自然一樣的作息,儘量保證土地母親的整潔和體面,這種樸素的環保意識和生活作風也逐漸影響到周圍的人。

  賀玉鳳的大兒子彭霏發現,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傳承了母親的生活方式。坐火車去北戴河,兒子帶上兩個塑膠袋,先在車廂裏轉上一圈,把垃圾撿到袋子裏。他把破紙箱子剪開,擱到陽臺上,碼得整整齊齊。然後把賣廢品換來的幾元錢,放到自己的“小金庫”裏——但在彭霏看來,家裏“真的不缺錢”。

  人們對撿垃圾的孩子誇讚褒獎,對做同樣事情的老人卻是冷嘲熱諷。孩子的行為讓賀玉鳳兩個兒子的心態産生了微妙的變化——撿垃圾似乎也不是那麼不可接受。

  賀玉鳳撿垃圾的事情被延慶電視臺報道。2016年她被邀請去鎮裏宣講,再到區裏、市裏。2017年,賀玉鳳被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北京榜樣,人稱“環保奶奶”。

  一路走來,環保奶奶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她組建了一支隊伍,開始帶著周圍人一起撿垃圾,做環保。短短兩年,已經發展了100多人,孫玉茹是其中之一,她跟著賀玉鳳參加了很多環保活動,“賀姐很值得敬重,就她撿垃圾的環保意識,很多人都沒有”。

  賀玉鳳發現,垃圾源源不斷,依靠個人和影響的少數人撿垃圾,是遠遠不夠的,治標不治本。

  農場的一個保安喜歡把生活垃圾直接扔到門口,等著賀玉鳳撿。賀玉鳳想了個招,每次撿垃圾只撿周圍的地方,專門落下這一塊。時間一長,保安臉上挂不住,但由於沒有垃圾桶,垃圾又被悄悄扔到路邊,用樹葉遮擋起來,一遇到颳風下雨,垃圾就露出來了。

  農場隸屬首農集團,是一片獨立的區域,不歸延慶區管理,垃圾問題無人負責。以前,周邊村子的垃圾也往這裡倒,農場成了“垃圾集中站”。這幾年,區裏重視環境,在各村修建了垃圾池,垃圾才少了一些。

  2017年,延慶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成為北京市唯一入選的縣市。賀玉鳳説,自己是“生態區造就的一個生態人”。有人調侃,也就這裡能出環保奶奶,因為有垃圾可撿。

  “要是像社區一樣有人管垃圾,我們早就退出了。”卓林根覺得,還是要由農場派人來協商,家家戶戶放上垃圾桶,再由專門的垃圾車清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垃圾池少,村民現在只能把垃圾倒在附近的大坑裏。近幾年,農場雇了兩個保潔員,但村民垃圾扔得太分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賀玉鳳一邊給學生、景區工作者、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做環保講座,宣傳環保理念,一邊想著怎麼趕在世界園藝博覽會前解決農場的垃圾問題。她和卓林根商量,打算找區裏的領導協調,不知道是否有效。卓林根偏向樂觀,“現在環保是大趨勢,早晚有一天能變好”。

  他們像兩位並肩作戰的戰友,商量著該如何出力。賀玉鳳覺得,這樣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環保奶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