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設科技強國,習近平提出這五點要求

2018-06-07 09:5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5月28開幕,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習近平強調,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

  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要把握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資訊化、智慧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産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矢志不移自主創新

  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係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儘早取得突破。

  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

  要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揮好組織優勢。

  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從不合理的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等體制中解放出來。

  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佈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準,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品質、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整理/余曉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