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中美經貿磋商中的“中國節奏”

2018-06-04 15:3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方3日就中美經貿磋商發表聲明指出,中美就落實兩國在華盛頓的共識,在農業、能源等多個領域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取得了積極的、具體的進展。聲明同時強調,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是中國的國家戰略,我們的既定節奏不會變。

  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既定的國家戰略,積極擴大進口是中方長期堅持的政策,這是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的務實抉擇。無論是從中國發展的需求、理念,或是從中美經貿關係的具體實踐出發,改革開放的“中國節奏”不會隨著外界的條件而變化,也不會因為外界的干擾而動搖。

  首先,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節奏”,本質上是我們契合自身發展實際需要的必然抉擇。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這個重大判斷是我們當前擴大進口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習近平主席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主動擴大進口”的政策宣示,到中國在中美經貿磋商中決定增加進口的決定,可以看出其中的脈絡是清晰明確的。不久前,商務部就我國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進行的統計調查顯示,進口商品成為我國市場供給重要補充,我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旺盛,“進口商品消費佔商品消費總額比重達到三成以上的消費者佔全部調查對象比例超過20%”。在內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基本動力的當下,擴大進口不僅是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産業升級、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

  其次,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節奏”,也是中國一直提倡的“互利共贏”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2017年以來,世界經濟逐漸步入危機後的深度調整階段,經濟增長率明顯回升。同時,發展的包容性不足,保護主義不斷升溫,經濟全球化也遇到波折,對來之不易的世界經濟復蘇造成直接威脅。世界經濟增長在客觀上也需要創造新需求,引入新動力。這些問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因此,中國提出擴大進口,特別是2017年宣佈舉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方面契合了國際社會對拓展中國市場、搭乘中國發展“快車”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則契合了中國在經濟結構加快調整背景下對優質、特色商品和服務的旺盛需求。這是一項有利於世界也有利於中國的雙贏倡議,這表明瞭中國政府主動向世界開放中國市場的真誠意願,體現了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責任和擔當。

  此外,將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節奏”放在當前中美經貿磋商的背景下考慮,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到中方推進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客觀來看,外界對中國在中美經貿磋商中擴大進口政策的決定是有疑問的,認為這是“在美方壓力下作出的決定”。這種看法,顯然無視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無視中國在中美經貿摩擦産生之前就已經作出的擴大進口的宣示和安排。本質上講,中國擴大改革開放的舉措是既定方略,不因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不會受到任何外部壓力的干擾。我們會按照自己既定的節奏、朝著自己確定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中國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決心和信心是堅定的,中國改革開放前進的腳步也同樣是堅定的。

  中美間達成的磋商結果表明,中美只有以求同存異負責任的態度去尋求彼此間的最大共識,才是真正對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負責,對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自由貿易負責,更是對世界經濟平穩增長負責。發展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兩國十分重要,中美雙方接下來只有通過對話磋商解決有關經貿問題,而貿易戰的方式沒有出路。我們希望中美經貿合作能夠造福兩國人民,不願看到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同時,我們也有信心、有能力、有經驗捍衛中國人民的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