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落實國家戰略 構建産業生態 大數據領軍CEO高峰對話

2018-05-27 13:16: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如何理解國家大數據戰略及相關政策?如何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如何破解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26日,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開幕當天,在由中關村大數據産業聯盟承辦的“數聚智創——大數據領軍CEO高峰對話”專業論壇上,也許可以從國內領軍大數據企業CEO們的對話中找到答案。

  中關村大數據産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表示,只有跨越金融、通信、物流、交易市場,通過大數據這個紐帶,真正融入到産業中去,幫助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才是未來最大的産業機遇,也是未來最廣闊的發展路徑。目前,中關村大數據産業聯盟正在推動數字生態的形成,這將有利於大規模提高生産效率,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要素成本。

  雲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韓毅認為,物流行業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原因就是有了科技和數據。倉儲、分揀、裝載、無人機、配送機器人……數據化、智慧化、無人化將是未來物流行業的重要趨勢。

  國家戰略給了大數據産業發展哪些直接利好呢?業界嘉賓在落實國家戰略,構建産業生態方面形成了共識。網智天元首席戰略官莫倩表示,大數據成為國家戰略後,從創業角度有三大利好:政策支援;需求擴大;資本青睞。

  只有和實體緊密結合起來的時候,大數據才能夠實現價值。Talkingdata高級副總裁支寶才表示,打造大數據産業生態是其核心戰略之一。一是大數據生態開放共用是核心,未來真正能夠在生態中獲得收益的企業,是參與到開放共用裏面去的企業;二是大數據産業生態需要比較健全的數據治理和數據安全環境來支撐。只有基礎的政策法律環境保障,共用的生態才能落地;三是數據如果脫離了應用,脫離了場景實際上是沒有價值的。現在跟客戶的合作模式,都要結合客戶的實際應用場景,只有這樣,産業生態才能健康發展。

  每個企業都是生存于生態之中,或緊密、或鬆散、或有形、或無形,都逃脫不了這個過程。如果想發育一個比較好的産業生態,要具備哪些要素呢?

  重慶遠見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張友遵認為,産業生態大數據構成有三個方面:第一,技術支撐,就是網路、輸出和伺服器,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保證數據安全不洩露。第二,數據服務,包括數據採集、數據交易、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等等。第三,融合應用,當有了基礎設施、數據服務之後,最終要實現的是對社會的價值、對社會的應用。

  奧維雲網董事兼副總裁韓昱表示,構建一個好的大數據生態,尤其是企業微生態的構建,核心要素有4個:數據、技術、應用、商業。其中,奧維雲網定位的生態是數字家庭,圍繞人、屋、物去構建數據。

  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謝邦昌説,沒有大數據就沒有AI(人工智慧),大數據AI的發展就在你我身邊。AI不會泡沫化,只會越來越演進、越來越聰明。現在時代是弱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是強人工智慧時代,在這10年中是超人工智慧時代。

  作為對話環節主持人之一,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表示,目前法律還應更健全。政策需要往前去推,並且需要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儘快法制化,以法制的形式固化。法律是重要的利益分配機制,如果法律對利益的分配本身出了問題,一定會影響到産業的發展。所以數據經濟發展過程中,法制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起點就是,儘快明確與數據利益相關各個環節權利的界定。把這套權利體系構建起來了,無論是採集、存儲、清洗還是挖掘、分享、交易,才都會更加安全、放心。

  (光明日報貴陽5月26日電光明日報記者楊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