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武隆區“扶持+扶志” 鞏固脫貧成果深化脫貧攻堅

2018-05-27 09:27:00
來源:華龍網
字號

    華龍網5月26日10時50分訊(記者 劉雪琴 實習生 劉岱松)扶貧工作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硬仗”。作為曾經的國家級貧困區縣,如何全面打贏這場深化脫貧攻堅戰,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精神富起來?重慶市武隆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走進新時代講習所。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黨和政府為主導 

    資金底盤“造血”農村扶貧建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援,才能讓脫貧這場戰役,既能“全面打響”,更可以“重點攻堅”。根據面上脫貧實際,武隆區重點聚焦1個市級深度貧困鄉、3個區級重點貧困鄉、16個重點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戶,實施定點包乾幫扶,全面攻克“堅中之堅”,到2020年,區級財政每年向市級深度貧困鄉統籌落實資金1000萬元以上,區級重點貧困鄉統籌落實資金500萬元以上,區級重點貧困村統籌落實資金100萬元以上,為脫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作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後坪苗族土家族自治鄉,位於武隆、彭水、豐都三縣交界處,是武隆扶貧攻堅最大的硬骨頭,到武隆將近3小時車程,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後、産業不強等等致貧因素正在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武隆三年整合13.5億元資金來打通後坪交通大動脈,完善水、電、通訊等基礎建設,規劃蔬菜、茶葉、中藥材、山羊、土雞等一大批大規模特色産業,還大力發展起鄉村旅遊。看到家鄉的發展勢頭,在外創業的後坪人冉勇帶著自己的積蓄規劃發展萬畝金竹筍産業基地,開辦筍幹加工廠,今年已建成3200畝,覆蓋村民400余戶。

    在用資金推動貧困地區發展,讓老百姓錢袋子一步步變鼓的過程中,武隆區也通過等多種措施鞏固扶貧成果,保證各項扶貧政策互相配合、促進的良性迴圈: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增強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發展的能力;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健康鄉村建設建設,讓老百姓奔小康路上無後顧之憂;推動農民就業創業促增收,促進農業富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提高就業品質……多種多樣的扶貧措施,鞏固了脫貧成效,也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強大的動力。

鄉村工作人員張貼公序良俗獎狀。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扶貧”陽光碟機逐“貧窮”陰影 

    精神文明建設助力全面脫貧 

    物質條件上的有力保障,繁榮了鄉村,富裕了百姓,但要讓各個貧困鄉村、每一個困難群眾走上自力更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僅要讓扶貧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更要從精神文明建設上入手,讓扶貧精神如一束陽光照進貧困群眾心裏,從貧困群眾內心深處根除貧困的陰霾。為此,武隆區從鄉風文明建設、鄉村自治上入手,摘掉精神上的“貧困”帽子。

    武隆區火爐鎮田壩村劉永江夫婦從鎮裏捧回一塊大大的“和美家庭”獎牌。劉永江坦言,妻子在家贍養父母,自己在外安心打工掙錢,一家子脫貧致富奔小康更有底氣。對此,武隆區相關負責人稱,以“孝賢潔序”為主要內容的公序良俗建設工程,就是一場精神扶貧的戰鬥,有力促進了精準脫貧的實施。

    鄉風不文明、環境不潔凈、談不上脫貧致富奔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引導群眾樹立求發展、思脫貧、想致富的志向,從物質到精神上都煥然一新。

    2016年,武隆區經過充分調研,決定在全區農村開展以“孝賢潔序”公序良俗為重點的鄉風文明建設,營造“孝老愛親”氛圍,引導群眾向“敬賢思齊”典型學習,全力建設“潔美宜居”鄉村。同時,進一步引導村民養成“遵規守序”習慣,樹立節儉辦事的文明新風。“孝賢潔序”鄉風文明建設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

    “孝賢潔序”鄉風文明建設的成功開展,正是武隆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的一次有效應用。而在整個武隆地區的廣大農村,越來越多的“講習所”,也在讓村民們的思想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武隆區廟埡鄉“新時代講習所”近日的一次“講習會”上,全場座無虛席,基層幹部、企業代表、村民代表等近百人匯聚一堂,參加鄉村振興戰略培訓。相關專家就什麼是鄉村旅遊、怎樣做好鄉村旅遊等進行講解,還作了“法佑平安、德潤人心”“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處理實務”兩個講座,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法律支援。在如今的武隆全區,像廟埡鄉這樣掛牌成立的“新時代講習所”已有305個。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讓老百姓生活富裕,還要讓老百姓精神富有。” 據武隆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如今,全區農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大為改觀,鄉村治理上了新臺階,當地農村無論物質條件和精神面貌都變得煥然一新。

日新月異的龍寶塘村。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摘掉“貧困帽”大步邁小康 

    共築武隆人民的美好生活 

    2017年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在全市扶貧開發目標考核中榮獲第一,但對於武隆區來説,摘掉“貧困帽”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武隆區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在物質幫扶加精神文明建設雙管齊下,武隆區不僅解決了深化扶貧工作的“燃眉之急”,更為鄉村從根本上遠離貧困打好了底子。

    同時,武隆區深化脫貧攻堅堅持力度不減、政策不變、幫扶不脫勾,重整行裝再出發,緊緊圍繞如期穩定脫貧、鞏固脫貧成果、完善長效機制三大任務,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以及4617名未脫貧人口,不斷強化組織措施和工作措施,著力在特色産業扶貧、鄉村旅遊扶貧、電子商務扶貧、就業創業扶貧、異地扶貧搬遷、教育扶智、健康醫療、生態修復、金融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社會協作扶貧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真抓實幹、穩紮穩打,確保到2020年,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高品質穩定脫貧,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共同築起41萬武隆人民的美好生活。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