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海關出重拳打擊“洋垃圾” 外媒:中國政策利己利他

2018-05-23 10:22: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郭媛丹 顯揚】中國海關22日宣佈,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8”專項第三輪集中行動,這是近年來海關開展的最大規模打擊“洋垃圾”走私集中行動。根據相關專業人士介紹,此次行動表明,中國把打擊“洋垃圾”走私作為“一號工程”,堅決遏制“洋垃圾”走私勢頭,為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築牢安全防線。

  拒“洋垃圾”于國門外

  22日淩晨,海關總署署長倪岳峰在中國海關總署緝私指揮中心宣佈行動開始的號令,顯示出此次行動的不同尋常。《環球時報》記者從海關總署獲悉,此次行動共有天津、大連等25個直屬海關參與行動,出動警力1291人,分成行動小組212個,在北京等17個省(區、市)同步開展收網行動,打掉涉嫌走私犯罪團夥39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37名,初步查證涉嫌走私進境的廢輪胎、廢塑膠、廢五金等各類固體廢物共60余萬噸。

  自今年3月起,海關總署組織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8”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以偽報瞞報品名、夾藏等方式,以及通過海上、陸路邊境非設關地偷運走私“洋垃圾”違法活動。截至目前,該專項行動已經進行三輪集中行動。與前兩次相比,《環球時報》記者發現,這次行動規模大、範圍廣,涉及的關區範圍和省份更廣,參與警力更多,查證的走私數量最大。

  此前,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張廣志表示,通過集中專項打擊,全力偵辦一批廢物走私大案,剷除一批廢物走私團夥,斬斷一批廢物走私通道及鏈條,堅決將“洋垃圾”攔截在國門之外。

  海關總署緝私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濤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輪打擊主要聚焦走私廢礦渣和利用他人許可證走私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廢塑膠、廢五金案件。對下一步工作,陳濤稱,海關緝私部門會將打擊“洋垃圾”走私作為“國門利劍2018”聯合專項行動重中之重,持續發力、高壓嚴打,堅決拒“洋垃圾”于國門之外。

  歐美等國束手無策

  “洋垃圾”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為緩解工業原料不足,中國開始從境外進口固體廢物,成為全球重要的廢品回收國。資料顯示,從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進口的垃圾從450萬噸猛增至超過4500萬噸。

  “洋垃圾”大量囤積帶來多種危害,因此,中國政府決定開展一場“洋垃圾”狙擊戰。2018年1月起,中國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規,停止進口包括廢塑膠等在內的4類24種“洋垃圾”。2019年年底前,中國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中國的決定,像給全球回收行業投下震撼彈。世界貿易組織(WTO)資料顯示,歐盟的廢塑膠約佔中國廢塑膠進口總量的1/4。美國回收的固體廢物約1/3至1/2運往中國,每年向中國出口700萬噸塑膠。美國《紐約時報》稱,倫敦至少有一家廢棄物處置場正在眼看著塑膠回收物不斷堆積,並且不得不付費來把其中一些挪走。有美國垃圾回收公司稱,中國的垃圾禁令已經讓“全球回收物的流動大受打擊”。

  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處理“洋垃圾”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過高,對人民生活有負面影響。而國外出口垃圾的主要目的是轉移處理垃圾的成本,現在中國拒絕接受“洋垃圾”後,這些國家需要重新調整,對他們而言有一個適應過程,卻是大勢所趨。

  中國政策利己利他

  路透社稱,不論從垃圾的價格還是整個行業結構來説,中國打擊垃圾走私的影響更為深遠。中國自身的垃圾處理鏈將會穩定發展,並且變得更有組織。

  中國“洋垃圾”禁令和打擊垃圾走私,不僅有效推動中國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倒逼其他國家重新定位本國資源回收産業。路透社稱,中國對“洋垃圾”非法入境維持高壓打擊態勢。打擊非法進口垃圾,是環境清理、推動經濟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一部分。法國《論壇報》稱,中國禁止“洋垃圾”,短期內法國各級地方政府和相關垃圾回收企業的損失可能難以避免,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的決定可能會促進製造業重新定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