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沙雅縣69歲老人:鑽研葫蘆雕刻30年鑄就匠心神藝

2018-05-18 22:11:00
來源:天山網
字號
  天山網訊(記者王娜攝影報道)深入阿克蘇地區的鄉村你會發現,這裡真是臥虎藏龍,隨便走進哪個村子都能找到巧手的民間藝人,他們的匠心之作為遊客的美好旅途增添驚喜,更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葫蘆諧音“福祿”,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在阿克蘇地區,各種純手工製作的葫蘆工藝品更是隨處可見,人們常把它懸挂在門口或廊下,寓意著吉祥。
  自學美術終成“葫蘆王”
  5月11日,在沙雅縣城郊的一個農家小院,記者見到了遠近聞名的“葫蘆王”艾則孜買買提,他不僅精於在葫蘆上雕刻,還擅長髮明創造。
  艾則孜的家坐落在一片楊樹林中,門前是開闊的農田。從他家房子穿堂走進後院,左手處是一間不到5平方米敞開式的小木屋,門前種著無花果、石榴等綠植,房前屋後的樹林中不斷有啾啾鳥鳴傳來。
  這間小木屋是艾則孜的工作室。木屋中間放著一張矮桌,上面擺著幾隻製作中的葫蘆和各種刻刀、顏料,桌子後面的木墻上挂一張畫著木卡姆藝人的油畫,油畫前立著一人多高的木雕大茶壺和豎琴。桌子兩側靠墻的地方是兩張小沙發,平時艾則孜就坐在這裡雕刻葫蘆。
  記者見到艾則孜的時候,他正和弟弟面對面坐在沙發上幹活。艾則孜帶著鴨舌帽,鼻樑上架一副老花鏡。他盯著手中的刻刀,眼神隨著它在葫蘆的弧面上移動,關節突出的雙手一隻捏住刻刀,一隻按住葫蘆。
  已經69歲的艾則孜,因為身體原因退休多年。退休後,他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葫蘆雕刻上,每天都會雕刻葫蘆,偶爾也做一些包含雕刻元素的木製樂器。那兩隻大茶壺和豎琴,就是他雕葫蘆之餘的消遣之作。
  雕刻與繪畫不分家。艾則孜從上小學起就酷愛畫畫,當時沒有老師專業教他畫,他就自己摸索。因為畫的好,他成年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電影公司畫電影海報,像《冰山上的來客》《阿娜爾汗》《流浪者》等知名影片的宣傳畫,艾則孜都畫過。
  艾則孜的父親也會葫蘆雕刻,從小他就喜歡看父親雕葫蘆。1988年,在父親的指導下,他開始動手獨立雕葫蘆。此後,在父親傳授技術的基礎上,艾則孜不斷創新,尤其在配色上。
  別具匠心胸有大愛
  艾則孜告訴記者,一件葫蘆工藝品的完成,首先需要走村串戶挑選品相最好的葫蘆,然後把葫蘆的淡綠色表皮刮掉露出黃色硬殼,再經過雕刻、拋光、上色等多道工序才能完工。在這眾多工序中雕刻環節最關鍵,僅刀法就有直刀、平刀、側刀、順刀、逆刀、挑刀、切刀等。
  每個秋天,艾則孜為了買到中意的葫蘆會跑遍沙雅、阿瓦提、新和等幾個盛産葫蘆的縣。每雕刻一個葫蘆,他要先坐在葫蘆面前觀察揣摩,按照它的形狀設計構思圖案,直到胸有成竹才動手。30餘年來,艾則孜通過不斷研習提高技藝,成為遠近聞名的“葫蘆王”,許多人從各地慕名而來買他雕刻的葫蘆,也有人專門拿著圖案找他雕刻。
  2008年,為迎接北京奧運會,艾則孜花了29天,用56個葫蘆製成一個高2.08米的工藝葫蘆,寓意著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個葫蘆被沙雅縣博物館收藏。
  艾則孜雕刻的葫蘆單個售價在500到3000元錢,最精美的一隻甚至賣到了2萬元。葫蘆雕刻可以帶來豐厚的收入,但艾則孜卻憂傷沒人願意學這門技術,曾經慕名找他拜師學藝的年輕人因為吃不了苦半途而廢。為了傳承葫蘆雕刻技藝,他硬是把自己的弟弟和兒子拉來學習。
  閒暇之餘艾則孜會到附近的幾個縣與同行交流雕刻技藝,他還喜歡搞發明創造,把家中老式石磨改造成能自動下料的電動石磨,免費給全村人使用。他甚至為剛出生的小孫子做過一張木製電動搖床,這個搖床可以定時搖擺,並且安裝了USB介面,能播放外接設備中的音樂。
  “他是個好人,平時看到我們幹活有不方便的地方,就動手做一個特別的工具幫我們減輕負擔。”艾則孜的老伴一臉幸福地説,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跟艾則孜學葫蘆雕刻,把他的手藝都學去。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