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只有互利互惠,中美才能實現真正的雙贏!

2018-05-17 18:36:00
來源:澎湃
字號
  這是一場苦戰。當前的中美貿易磋商,對中方代表團來説,可謂是重任在肩,必須捍衛中方的正當權益和核心利益,必須捍衛多邊自貿體系和全球自由貿易。
  最好的結果,兩國互諒互讓,互利互惠,實現真正的雙贏;最糟的結果,就是話不投機,一拍兩散,然後大規模貿易戰。
  我們必須爭取最好的結果,作好最壞的打算。
  但怎麼能達到最好?
  這就需要雙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比如,對美國來説,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同時放寬對華高科技出口,等等。對中國來説,原則必須堅持,但也確實可以進一步擴大內需,尤其是那些關係民生的産品和服務,不妨多進口一些。
  這都是生意,未必中國就吃虧。
  必須看到,在不少領域,美國産品確實是有巨大優勢的。比如,在醫療領域,如CT、心臟支架,還有各種抗癌藥,這些當然是商品,但也關係到一個個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我們還確實技不如人,那擴大相關商品的進口,符合美國公司利益,相信也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利益。
  還有,在能源領域。受益於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美國已從世界能源最大進口國,華麗轉身成了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國之一。美國汽油價遠遠低於中國,這也是一個不爭事實。能源是經濟的血脈,中國要發展,還需要進口大量能源;中國要藍天,天然氣更緊缺。在這方面,美國完全可以多做貢獻。但中國技術,也要趕緊跟上啊。
  此外,高科技領域。過去40年,中國高科技取得了讓世界矚目的成就。但必須承認,在晶片、儀器儀錶等方面,美國仍具有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優勢。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美國這些高科技産品,中國企業也往往會陷入困境。在短期內,中國在這些領域還不得不從美國擴大進口。
  所以,中美貿易戰看似一觸即發,但從和氣生財最終雙贏的角度看,不過是更大規模合作之前的一次激烈討價還價。
  雙方其實相互需要。美國人已經離不開中國製造。美國媒體就説,哪怕是特朗普家裏,中國商品也舉不勝舉。中國也離不開美方的産品。沒有了美國這一環,中國的對外開放也是不完整的。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中國這種買買買,是不是就是一種妥協?
  但在牛彈琴(bullpiano)看來,這是中國的一種優勢,更是一種藝術,關鍵是看買什麼,怎麼買。
  理由大致有三:
  第一,擴大進口本身就是中國的既定政策,有利於滿足人民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為了實現經濟更高品質發展。今年底中國還將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説,這不是一般性的會展,而是我們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當然,美國你也要一點危機感,美國確實有美國的優勢,但歐洲有歐洲的長處,日本也有日本的好東西,不能搞強買強賣。
  第二,這不能搞成只對美國開放,美國也必須對中國開放。中國可以多進口美國貨,那美國你就必須積極配合。美國最大的優勢,肯定還是在高科技領域。但過去幾年,美國一方面認為對華逆差太大,另一方面又在高科技領域種種封鎖。有競爭力的東西不賣,沒競爭力的東西攤派,如果這種態度,那問題就永遠無法得到解決。
  第三,必須看到,這對中國經濟也是一種倒逼。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觸動利益真比觸及靈魂還難。改革與開放是相互促進的,在某些領域,更大規模的開放,引進包括美國商品和服務在內的舉措,其實更有利於國內競爭市場的形成,促進産品和服務的提升。短期內有陣痛,長遠看大有裨益。這個話,説來就長了。
  當然,中國也不能什麼都進口,那些美國垃圾,還是留給美國吧。
  在這次中美貿易磋商前,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發表演講認為,中國其實很輕鬆就能縮減與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他的理由是:
  “只要中國在他們每年總共1.5萬億的進口産品中多多選購我們美國的産品,少買中國其他那些自由貿易夥伴的産品就可以了。”
  中國每年進口量巨大,這不假。所以,中國一再説,要雙贏要多贏,歡迎其他國家搭中國的快車、便車。
  但不買其他國家産品,多買美國的?這番話聽起來,總感覺有些變扭。要知道,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就是中國的自貿夥伴,可這些國家跟美國關係也不一般啊。那中國以後不買這些國家的産品,只買美國的?
  美國,要不你跟這些國家先商量商量再説……
  (原題為《只有互利互惠,中美才能實現真正的雙贏!》)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