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自信的歷史文化根基

2018-05-15 19:5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的自信哪來?筆者認為,文化自信源於“古”而成于“今”。 文化自信源於“古”,是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即對“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充滿溫情和敬意,要結合時代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為何中華民族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為何中華文化能包容外來文化?對這個歷史之謎,可以給出多維的解答:
  一、大一統的天下觀
  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一統”歷史的連續性,大一統理念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家國命運的思考。在當代,大一統的天下觀,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天下一統”。中國文明的初始,只有“天下”的理念,沒有國家的概念。“王者欲一乎天下,以天下為一家”(《禮記王制》)。
  天下一統的象徵,是疆域版圖的統一,強調共有法令和中央政權的實際控治,以及人文範圍和地理範圍的不斷擴展,並以此形成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疆域格局。中華帝國起源於秦朝的大一統,此後的中國疆域呈現階段性的擴大和縮小,並受“歷史週期律”的影響經歷了反覆的分裂和統一,到清代最終以大型“超多民族國家”的形態繼承了帝國疆域的基本輪廓。“大一統”要求國家統一,幾千年來,中國大地上雖然有不同政權的分分合合,但追求統一始終是主流。無論是漢民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都以“統一寰宇”為最基本的政治目標。中國現代“民族觀”依然帶有傳統中國的印記,強調共性而非差異,強調融合而非獨立。當前,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對操弄族群意識。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二、重民本的仁政理念
  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社會重心不斷向下沉澱的人民性。重民本的仁政理念,這一思想,劃破了古老中國灰暗的政治蒼穹,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意蘊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民為主,“民比天大”這樣的思想要求實行德治、仁政,要想人民之所想,而中國文化裏的聖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為這亙古不變的人民而思考命運的。二是為民做主,這是對於治國者而言的,要求為民做主,牢記民心向背才是政治統治興衰的關鍵。三是由民做主,也就是由人民當家做主,人民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這三層涵義,貫穿了中國政治治理的始終。雖然在體制層面上,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但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從不陌生,它從哲學規律上俯瞰歷史興亡,從民本思想上制約君民關係。
  汲取中國傳統重民本的理念精華,可以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價值支撐。一是以民心為依歸,民心向背是執政的根基。二是建構中國現代民本主義的民主理念。三是執政為民,汲取中國傳統治國理政哲學的核心——“民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反覆強調的,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三、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中華文化孕育了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由家庭到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种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深層。這是家國情懷的文化基礎。
  重責任是其特點之一,強調個人處於特定角色時,對其他人承擔的責任,核心是“讓”、“和”。就政治倫理而言,“倫理道義”“無限責任”是重要特點。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又一特點。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由對祖宗父母的孝,擴展到對家族鄉里的敬,再擴展到對國家社稷的忠,這是愛國主義産生的深厚文化淵源。人們把祖國比喻成母親,把孝親心上升為愛國心,把愛鄉情放大為愛國情。這種愛國情,發端于對生於斯、長于斯的故鄉、親人的眷戀,也萌生於對祖國的疆土、歷史文化、人民之愛的鍾愛和依戀。
  從現實的政治看,國家和人民之間相互承擔著無限的責任。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是國人最堅強的後盾,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國家和政府的“無限責任”;維護祖國統一、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力量是人民對國家的“無限責任”。
  (作者係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