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獨一無二“勒倉蓮” 鄉民致富好幫手

2018-05-13 21:23: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山南5月13日訊(記者 吳佳潼)“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路主題活動第一站——西藏行12日來到西藏山南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實地了解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情況。

  勒門巴民族鄉簡稱勒鄉,位於錯那縣西南部,是整個錯那縣乃至全國重要邊境鄉鎮之一,下轄2個行政村——勒村、賢村,常住54戶140人,其中藏族54人,門巴族86人,是較少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2006年,門巴戲“阿吉拉姆”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勒鄉平均海拔2350米,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可以種植出上等的高原茶,目前勒鄉茶葉在市場上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勒鄉屬於半農半牧鄉,百姓收入主要靠種植和加工茶葉。據勒鄉數據統計,2017年加工出茶葉17782.86斤,創收205.5105萬元。

  據了解,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1年8月15日,由部分勒鄉勒村、賢村村委會班子成員,農牧民群眾共計100人組成。合作社主要經營茶葉種植、清茶加工、嫩茶加工以及銷售。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茶葉。”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告訴中國網記者,“海拔高,雨水充足,紫外線強,無農業污染,且全部使用農家肥不用化肥,使得茶葉有機成分高,抗病能力強,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成分。”

  勒鄉的茶葉為勒倉蓮,屬於高山茶,半野生茶,1971年開始培育種植。目前,勒鄉共有茶田面積693畝,截至2017年底可採摘茶田210畝,其中舊茶田144畝,新播種茶田66畝。

  通過茶業收入,茶農們也享受到更多惠農政策,勒鄉實施一系列實招:為在校大學生發放助學金2000元/人/年,為農牧民群眾購買合作醫療保險40元/人/年,購買碘鹽6袋/人/年,為全鄉群眾購買價值5萬餘元的糧食。“茶葉促進增收,致富成果共用。”李佳説。

  “我們實施‘請進來 走出去’政策,進一步促進我鄉茶業發展。”李佳介紹説,“我們會從各個渠道學習其他地區茶葉種植的經驗,分享給茶農,並組織人員到其他地方學習、培訓茶葉播種、採摘、加工等技術,同時也請過如安徽祁門紅茶的專業人員來我鄉實地考察和培訓。”

  今年24歲的格桑次仁年紀輕輕,但已經有4年的採茶經驗。“現在採茶收入比以前多多了。”格桑次仁邊採茶邊告訴中國網記者,“以前跟著老人一起採茶,現在自己也可以單獨採了。”

  “勒倉蓮可採摘的部分為大葉子和嫩葉,可製作成紅茶、綠茶和茶磚等。其中大葉子一般做磚茶,嫩葉做紅茶、綠茶。”錯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索朗德吉對中國網記者説。

  合作社按照小組進行採茶工作。“我們從早上9:30開始採茶,一直到晚上18:30,中間13:00-14:00為午休和吃飯時間。”格桑次仁説,“我們分工特別明確,採茶的人專門採茶,制茶的人專門制茶。”

  茶葉採摘回來以後就進入到制茶流程。“一般4.5斤新鮮採摘的茶葉可製作成1斤的成茶。”勒村黨支部書記羅布次仁對中國網記者表示。

  茶葉製作一般按照揉捻——發酵——烘乾等程式最終製作成茶。“揉捻需要2個小時,發酵需要5-8個小時。烘乾分為兩次,第一次大約半小時左右,將茶葉放涼以後再進行第二次烘乾,這個過程需要5-8個小時,茶葉越幹越好。”羅布次仁説。

  由於要製作成紅茶和綠茶,“茶葉製作工序略有不同。”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會計邊巴次仁向中國網記者介紹,“製作紅茶時,茶葉採摘完要進行短暫烘乾,再放進機器揉捻,進而發酵和烘乾;而製作綠茶時,茶葉採摘完要進行短暫烘乾,之後要炒茶5分鐘左右,之後手工揉捻10-15分鐘時間,最後烘乾。”

  “現在茶葉品質更好,銷售價格也提升了。”羅布次仁説。目前,合作社的紅茶1850元/斤,綠茶1650元/斤。“銷售價格提升了,茶民的收益更多了,生活也更好了。”

  在積極發展的同時不免遇到問題。茶葉成活率低、曬茶室規模小,導致茶葉堆積發生葉片黏爛等現象。“我們正在積極尋找解決辦法。”李佳説。

  對於未來,“我們將按照走自己‘路’,創自己‘品牌’,建自己‘商標’的思路,通過多種途徑將勒鄉茶葉從山南推向國內外市場,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這份來自高山的‘美味’,也讓這種高山的‘美味’造福更多勒門巴民族鄉民。”李佳説。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