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才是我們“走過,路過,不應錯過”的日本故事

2018-05-13 09:51: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編者按

  中日關係自去年春天以來出現轉暖趨勢,隨著高層交往的恢復,有望持續穩定加速。本文作者丁剛(《環球時報》高級顧問、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近日參加了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主辦、環球網協辦的中日智庫媒體高端討論會。

  兩年前,丁剛老師曾在本網發表過五篇訪日手記,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今天的中日關係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約請丁剛老師再次為環球網撰寫了系列評論文章——《中日關係,什麼樣的“小陽春”?》

  以下為該系列文章第三篇,原題目為“‘走過,路過,不應錯過’的日本故事 ” 。

  本次出行日本的最後一天上午,我們來到北九州生態工業園區,講解員在螢幕上打出一張園區的位置圖,以此為中心往東北500公里是東京,往西南500公里是中國的上海。

  日本與中國在地理上的距離很短,這使得我們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便捷,讓中國的消費熱潮不斷地向日本傳送出巨大的溢出效應。去年中國赴日遊客超過780萬。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游客消費4391億日元(約合2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1%,佔外國遊客在日消費總額的38.7%。

  在離北九州生態園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福岡港,這個季節幾乎每天都有大型郵輪停靠。導遊告訴我們,有時會有多達三四千同船而來的中國遊客在這裡登陸。

  他們在福岡短暫的停留中,除了會參觀太宰府等景點外,還要去藥粧店、百貨店和超市採購。在福岡一些景點購物,中國遊客會有在國內購物的感覺,除了營業員大多會講流利中文外,還可以用微信、支付寶支付,甚至還會聽到熟悉的聲音:“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但是,會有多少中國遊客知道福岡附近有這麼一個工業園區呢?或許,他們採購的那些日本製造的商品中,就有不少是用這裡生産的再生原料製作的。

  名叫外丸的女解説員帶我們走進一家塑膠再生工廠,她拿出一條像絲綢織成的褐色條紋領帶,對我們説道:“大大小小的廢棄塑膠瓶每天都會源源不斷地匯聚到這裡,經過分類加工而成為製造這種領帶的原料。”

  每個1.5升的無色塑膠瓶生産出的化纖原料,在與其他原料組合加工後,可以製作兩條領帶。每條領帶的市場價大約在1500日元左右,約合86元人民幣。

  這個在20年前建成的工廠經過不斷改造更新,已經實現了全封閉式的智慧化管理。從全國各地收來的塑膠瓶在轉机站被壓縮成了數十公斤重的大方塊,運輸到這裡。

  看到很多被壓縮的塑膠瓶都帶著有色瓶蓋,我産生了一個疑問:這會不會影響原料的再生産呢?解説員拿出一個帶溶劑的瓶子,瓶中裝有被壓碎的各種顏色的碎片,輕輕一搖,那些有色的很快就漂浮了起來。她還告訴我們,有些瓶體還帶有殘留的包裝紙,也會通過一種裝置將這些碎紙塊“吹”出去。所有這些工序都由機器自動完成。

  大約有二層樓高的廠房看上去其貌不揚,內部非常潔凈,看不到人影。就是這樣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工廠,現在是全日本最大的塑膠再生加工廠,每天可以處理130萬個1.5升的塑膠瓶。從這裡生産出的原料可以用來製作衣料、領帶和皮包皮箱等等,大約可節約90%來自於石油的資源,減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九州是日本現代工業的一個起跑地,早在1901年,日本第一座近代高爐煉鐵廠就在這裡建成,北九州逐漸發展成為全日本四大工業基地之一,對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髮揮了主力作用。

  隨之而來的是污染。在園區中心的展室,我們看到一張攝于上世紀60年代的照片:天空中飛舞著彩色的濃煙。展板上寫著:附近的灣區當時被稱為“死海”。

  從80年代開始的全民參與的治理,在90年代中期開始産生成效。今天,北九州已經從“七色煙”之城轉變為日本全國環保樣板的“星空之城”,附近海灣有數百種魚貝和鳥類棲息。

  北九州取得這樣的環保成效,與很多發達國家同步。工業化走到這一步,就進入了後工業化,垃圾處理技術不斷提升,碧海藍天,青草綠樹,鳥兒歡唱,魚兒暢遊,去工業化開始。但在日本,環保不過是可持續工業化的一個階段而已,緊接著開始的是再生工業。解説員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解釋:人類社會在順序完成了大生産、大消費之後,開始進入大迴圈。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這個工業園區工程的推進,各種類型的再生工廠開始建立,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規模化效應。

  在園區的展館,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日常用品都可以變成為新的原料。汽車、冰箱、洗衣機、彈子機、影印機、各种醫療器具,個人電腦、燈管、建築垃圾……所有這些過時的、廢棄的用品,全部經過極其嚴格細緻的分類而被加工製作成為某種原料。

  回收的電子産品經過分類和再加工,製成了金銀銅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似乎只有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資訊技術這樣一些高新的名詞才能代表這個時代。在九州園區,我們開始理解,這並不是未來工業革命的全部,也不是只有的高精尖才算是創新。當我們還在讚賞日本人乾淨、講衛生的時候,在20多年前,他們就從保護環境,悄悄地轉進到了迴圈經濟,把一隻腳邁向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而且這是一次社會層面的躍進。

  這個大轉變的成功更多地取決於國家治理水準的進步,取決於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觀念。

  一個民族的生活細節是影響現代化品質、精度與耐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日本,所有塑膠瓶上的包裝紙的接縫處都印有提示:“請由此揭下”。揭下來的包裝紙與瓶體要分別投入不同的垃圾箱中。僅此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家庭垃圾的分類已經到了何等細化的地步。

  在日本的朋友給我發來一個叫上勝町的小山村的材料。在網上一查,原來它就是全球聞名的“零垃圾之村”,Youtube有關這個小村的幾個視頻,都有上百萬的觀看者。2003年,這個小山村正式發表“零垃圾”宣言,宣佈將在2020年前實現不産生任何垃圾,所有東西廢棄時都可以回收。在那裏,垃圾分類已經達到了43種!

  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的,更是社會的。在日本,環保的理念之所以會深入人心,與傳統相關,也與現代技術和教育相關。持續不斷的中小學教育、居民教育已轉變成為個體的行為習慣,從而奠定了迴圈經濟堅實的社會基礎。

  此行中有對中國環保情況比較了解的同行,他提醒大家注意,塑膠迴圈加工的技術並不複雜,中國也已擁有,只是還需要提升智慧化技術。相較于日本,中國的差距首先是再生過程中的污染。 由於廢棄塑膠物品的收集以個體為主,而大量加工者都是中小加工廠,甚至家庭作坊,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其次是缺少在全國或地區範圍內形成一個完整的、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迴圈經濟體系,並通過政府的重點投入不斷提升運作水準。第三點可能最重要,垃圾分類沒有成為家家戶戶的一種生活習慣。

  我們需要看到中國製造在哪些方面已經超過日本,還有哪些方面不如日本。但這個工業園區的故事卻讓我們把視線從製造業的升級延伸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需要怎樣的生活方式?

  這才是我們“走過,路過,不應錯過”的日本故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