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至上 國家最大 青春永恒

2018-05-13 00:0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2008年5月20日,四川映秀,一男子在看一幢被地震嚴重摧毀的房子。2018年4月18日,地震十年之後,目前的映秀鎮。(圖源:新華網)

  汶川,映秀。漢白玉雕成的破碎時鐘定格在這悲慟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地震,在中國的“心腹之地”映秀,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傷口,吞噬近9萬條鮮活生命。山河變色,草木同悲。

  十年後的今天,你是否還記得那一刻,在做什麼?似乎每一個答案都不盡相同,但那一刻過後,每一個心願都相同:“汶川不哭!”“汶川加油!”

  那是一場與時間爭奪生命的角逐,一場與死神的隔空賽跑。人民至上,廢墟中雄起中國力量。

  震後不到30分鐘,解放軍總參謀部啟動應急預案。駐災區的成都軍區6000多名官兵和武警四川總隊3000余名官兵緊急出征,開赴災區一線。震後不到1小時,新華社播發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重要指示:儘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當天下午4時40分許,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搭乘專機趕往災區……國家減災委、中國地震局、民政部等啟動應急預案,派遣救援隊伍,調撥救災物資。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發出緊急呼籲,號召全社會伸出援手。

  震後,震中地帶已成“孤島”。災區道路損壞嚴重,電力中斷、通訊中斷、地面救援部隊難以抵達,十五勇士從五千多米空高“驚天一跳”進入災區了解災情。解放軍戰士冒死打通生命通道、青年救援隊雷霆挺進受災重地、滿載救災物資的車隊行駛在路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志願者趕赴救災一線……災區,那一刻,是中國的唯一牽掛。

  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發出世所罕見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一個個急促的時間刻度,清晰地記錄下一個政黨一個政府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民的責任。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和災後重建的關鍵時刻親臨一線,與最需要他們的人民在一起。美國紅十字會駐中國地區代表雷伊斯感慨,“你們確實有一個能幫助人民的強大中央政府。這十分重要。”一個民族同生共死的深情凝聚於此,一個國家應急能力的集中體現於此,一個政黨以人為本的理念展現於此,一種全民力量的雄起在於此,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勢在於此。災難有多大,中國就有多強。

  有些故事,往往在回望中會更加清晰;有些精神,往往經過時間的沉澱而愈顯珍貴。國家最大,災難中激活民族情感。

  那年5月,中華大地奔涌空前規模的愛心熱流。南京一名拾荒老人,在募捐點的宣傳牌前止步,哆哆嗦嗦地從口袋裏掏出5元錢,放進募捐箱,念叨了一句,“為災區人民……”成都數百“的哥”冒著余震趕往都江堰搶救傷員,許許多多城市,獻血長龍將血站“擠爆”,成千上萬的普通人用樸素的行動,詮釋著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擔當;一筆筆“特殊黨費”,表達著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我們都是汶川人!”成為震撼神州的強音。“我們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共同心聲,又一次道出這個民族曆盡磨難而彌堅的生命宣言。在這場舉國上下的民族行動中,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的百折不撓和頑強不屈。

  時間,播下的“種子”會生根發芽,積攢著生命成長的能量。

  “512”地震發生那年,程強和小夥伴去游泳而逃過一劫。震後救災中,印有“空降兵”字樣的頭盔,深深記在他心。當部隊踏上歸途時,程強擠在道路旁送行,高舉著“長大我當空降兵”的牌子,立下承諾誓言。2013年,程強應徵入伍。18歲這一年,他成了那綠色身影中的一員,正如當年他高舉的那塊橫幅上寫的一樣。震中映秀鎮被掩埋近125小時的蔣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救出生還。“是消防官兵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成為他們!”當年年底,蔣雨航報名參軍,如願成為上海消防戰士。青春年少,感恩回報,長大後我成了另一個你。

  一次次災難憂患的嚴峻考驗,推動著中國社會在挫折中奮進,在逆境中前行。一場慘烈的天災變成新跨越的起點。青春永恒,重生中迎接噴薄朝陽。

  “汶川不哭,中國加油”“我們都是汶川人”,當年響徹中國的吶喊,災後重建中依然詮釋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懷。

  震後僅一個月,國務院即出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全國近2/3的省份行動起來,對口支援重災縣市。一位去過災區的網友説,“在我眼裏,災區每一幢新建築,都是一面飄揚的國旗!”

  2018年農曆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汶川映秀鎮,他説:“我很牽掛這個地方,10年了,這裡的變化我也很欣慰。”

  在綿竹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內,南京大道、昆山路、南通街、蘇州公園等等,各條主幹道都是以江蘇對口援建的20個市縣區的城市名稱來命名;在青川,浙江茶産業鏈條“嫁接”到四川青山綠水間,僅援建一個300多人的茶葉合作社,就讓200多名農民脫貧……汶川、北川、綿竹、青川,“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災區的山川城鄉,一度破碎的山河已煥然一新,川陜甘41個重災縣(市、區)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準。涅槃重生,災區如朝陽已躍升在地平線上,奔涌出活力四射的磅薄氣象。

  奔騰不息的岷江,把災難與痛苦沉積在時光深處,也把氣壯山河的聲響激蕩在歲月的天空。從瞬間“歸零”到原地起立再到發展起跳,人民、國家、青春構築起災區重建保障最牢固的鐵三角。人民的堅守,國家的力量,青春的力量匯聚起來的,也正是災區奮勇向前的磅薄力量。

  十年重建,災區浴火重生,青春昂揚。攜手同行的堅強,合著時代的腳步,必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李群)

[責任編輯:張麗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