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航太研磨師葉輝:誤差0.05微米 比智慧機器精準10倍

2018-05-10 12:15: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5月9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穿過一排排智慧數控設備,在航太科工二院699廠的研磨恒溫室裏,每天8點半都會迎來一個穿著工服、一米八多的高個兒師傅。與外面轟鳴的機器聲相比,他的工作環境總是很安靜。

  他叫葉輝,是中國航太科工二院699廠計量與儀器設備管理處的一名研磨師,負責在一塊金屬板上研磨需要打磨的金屬零件,利用彼此間摩擦作用,把誤差減少到微米級,是一項高精密加工技術。

  “研磨技術全靠一雙手的感覺,沒有固定套路。”喜怒不驚、沒有太多表情變化,接受採訪時的葉輝説話總是慢條斯理。目前使用機器研磨只能達到0.5微米級別,而葉師傅靠著雙手卻能達到0.05微米,我國多個型號武器裝備的零件打磨工作都出自他之手。

  學徒5年用報廢零件練習

  兩塊棋盤大小的金屬板、一罐比PM2.5還要細的金剛砂、一個需要研磨的零件,全部的東西整整齊齊擺放在工作臺上,這就是葉輝工作所有的“家當”。這些東西與20年前剛入廠時,師傅給他的一模一樣,只不過那時的他還不能碰零件,只能用廢鐵塊進行練習。

  1997年葉輝畢業後進入航太科工二院時,車間的研磨工種正面臨著“失傳”危機。“研磨是一項高精密加工技術手段,打磨全靠一雙手的感覺,需要幾年的練習和琢磨,枯燥、累人、上手慢。”此時廠裏能夠精通這樣手藝的人只剩一位老師傅,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因為廠裏工作離不開他,已經被返聘了5年多。

  老師傅年紀越來越大,體力和精力也不如從前,很難再支撐長期的高強度工作,誰來接班成了廠裏的一塊“心病”。而此時,剛畢業的葉輝恰好被分配到了研磨組,就這樣“臨危受命”的跟著老師傅學習起了手藝。

  一堆報廢的量塊、兩塊鐵板和一罐沙粒。開始學習研磨時,好奇心驅使下的葉輝激情滿滿,可是磨了一個月,熱情逐漸被枯燥取代。“每天就是磨廢鐵塊,又枯燥、累人,還沒有一點成就感。”葉輝説,當時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他工種上手一年就能獨立工作,可以掙錢養活自己。但是研磨靠的是肌肉記憶,起碼要練習幾年,並且規定沒出徒前,不能研磨成品零件。

  “要不你就趕緊放棄吧,這個精度你幹不了的。”看出葉輝有些倦怠的師傅對他説到。“你説我幹不了,我就越要做給你看。”天生不願服輸、喜歡較真兒的他又回到了工作臺前。

  “老頭兒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所以總是給我設置難題,説我不行”,葉輝總喜歡給師傅叫“老頭兒”,“我是他的‘閉門弟子’,所以他對我很嚴厲,所有的希望都壓在我身上,我不願意讓他有一點失望。”

  五年後的一天,葉輝像往常一樣來到工作室,準備磨報廢的零件。“你可以修理這批0.5微米的量塊任務了。”師傅拿給了他一套需要研磨的零件。

  五年,葉輝終於出徒了。

  “你要是放棄,二院這一脈就斷了”

  葉輝師傅的右手手掌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貫穿傷傷疤,每次當他拿著零件研磨時,都能很清晰地看到。當時,由於意外導致的這個傷口讓他幾乎放棄了研磨這個行業。“你應該給這雙手買份保險。”葉輝同事老是開玩笑的對他説著。

  就在剛出徒的葉輝意氣風發,夢想著終於可以在研磨行業大幹一場時,一次意外卻讓他不得不停下來。“右手手掌貫穿,三根手指筋斷,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動,”醫生的話讓葉輝感到絕望,“手術康復後在醫院接受理療可能也只能恢復五成,以後右手甚至無法再像個普通人那樣正常伸展打開,更別説工作了。”

  “當時好不容易熬過了學徒期,這個傷把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摧毀了,”葉輝用左手摸了摸傷口,“那時我一直再想,可能這輩子我註定與研磨沒有緣分。”

  “你要是放棄了,二院這一脈就徹底斷了!”早已退休的師傅特地來到醫院,只對他説了這一句話。

  相伴了五年的平臺就是葉輝最好的理療機,他開始強制自己右手全開,按壓平臺,重復那套熟悉了五年的動作。“疼啊,抽筋一般的疼。磨幾分鐘,就一身汗。”

  整個理療過程持續了3個月,每天葉輝都會準時來到工作臺前進行復健。手掌從一開始只能勉強半開到後來能夠全開,再到右手恢復正常伸展,連醫生都説這就是一個“奇跡”。

  康復後,葉輝對研磨有了更深的羈絆,“就像是開竅了一樣,”在重新投入工作後,他説感覺手感一下子就順了,“零件哪塊兒厚了或是薄了,我一摸就能清楚地感受到。”

  “這活兒只有外國才能加工出來?”

  在數字化車間、無人化廠房、數控設備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葉輝總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他總是每天按時來到自己的工作臺,擦好金屬板、撒上一把金剛砂、右手拿著待磨零件開始工作,一磨便是一天。

  高精度零件研磨出來後,其長度、平面度、硬度等需要有相應的高精度儀器來進行檢測。但是長期以來,這種儀器被國外所壟斷,中國工人們研磨出很多的零件,每次都只能送到國外檢測,成本極高。

  為了打破外國的技術壟斷,很多中國的企業都曾試圖研製高精度的檢測儀器,但是其核心的一個零件十分複雜。“樣式像是一盤蚊香,要求在這樣多凹凸平面的情況下,將凸面加工精度達到0.25微米級別,並保持絕對鏡面。”葉輝説,當時幾乎沒有人敢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中國永遠也做不來這樣精度的零件。”當時,外國的企業根本不相信中國能達到世界級的精度標準。

  “我就不信,這活兒我們接了。”作為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人,葉輝骨子裏總有一股不願服輸的勁兒,尤其是技藝不如外國人,“我一定把這個搞出來!”

  但拿到零件後,葉輝也有點發愁,形狀如此複雜、精度要求極高,是他從未遇到過的。在零件面前坐了三天,他遲遲沒有動手,就是靜靜打量。就在所有人以為葉師傅要放棄的時候,他開始了研磨。“要先把自己靜下來,做到心中有數,沒感覺的時候寧可不動手。”

  零件加工完畢後被送到國外進行測量,精度等級比要求的還要提高一倍。“中國的手藝人不比他們外國差。”測量結果傳到國內,葉輝滿臉自豪。

  “社會浮躁,所以更需要靜下心來,做好自己眼下的事情。”葉輝總是説,“一天不磨自己知道,兩天不磨工友們知道,三天不磨客戶馬上會在零件上看出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