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今年春耕生産呈現三大特點:優、綠、融

2018-04-26 14:0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經濟日報原標題:春耕生産開局好 夏糧豐收基礎牢

  4月25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全國春耕生産情況。據介紹,截至4月24日,全國已春播農作物4.41億畝,完成意向的33.2%,進度同比快1個百分點。

  “今年春耕生産進展順利、開局良好,夏糧生産基礎較好。”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表示,“從氣候、政策、市場等多種因素來看,今年春耕生産呈現三大特點,概括起來是‘優、綠、融’三個字,即種植結構繼續調優,生産方式持續調綠,農機農藝深度融合”。

  水稻、玉米麵積調減

  糧食産能鞏固提升的同時,今年種植意向呈結構調優態勢。一是減少無效供給,水稻、玉米麵積調減,預計今年水稻意向種植面積4.4億畝,比上年減少1000多萬畝;二是增加有效供給,大豆、雜糧雜豆等緊缺品種面積擴大,預計雜糧雜豆1.4億畝,增加100多萬畝;三是增加高效供給,綠色優質産品面積擴大,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穀、“雙低”油菜、高蛋白大豆等面積增加。

  清明節前後我國大部地區出現了強降溫天氣。據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初步調查,強降溫造成小麥嚴重受凍面積約100萬畝。專家會商認為,強降溫造成局部地區小麥受凍,但影響總體有限,嚴重受凍面積不到全國小麥麵積的0.3%。小麥生育期長,具有較強的調節能力,只要後期管理跟上,還有可能彌補損失,加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小麥長勢正常,如果後期不發生大範圍極端天氣,奪取今年夏糧豐收是有基礎的。

  目前,正值春播高峰期,也是夏糧産量形成的關鍵期。農業農村部表示,為實現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産的目標,將指導各地加強機具調度,搞好整地和適時播種。特別是對一些農時緊、勞動力緊缺的地方,發揮生産性服務組織的作用,開展代耕代種、代育代插等服務,確保播種任務高品質完成。

  輪作休耕提速擴面

  今年是“農業品質年”,農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綠色轉型。農業農村部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大力推進病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選擇150個縣開展全程綠色防控試點。推進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選擇325個重點縣開展整建制推進,整合推廣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生産效能提升的綠色高效技術模式。繼續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調減華北地下水超採區、西南西北條銹病菌源區及新疆塔裏木河地下水超採區的耗水、低産小麥麵積。

  如何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潘文博認為,要重點抓好“三聚一創”。聚焦重點推進,突出果菜茶等用藥用肥大的作物,特別是優勢産區、核心産區和品牌基地,整合推廣一批綠色高效的技術模式;聚合資源推進,充分利用現有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黑土地保護利用和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項目資金,支援農民積造有機肥,促進就地還田利用;聚集力量推進,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多方支援的格局,推進産學研結合;創新機制推進,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金融創新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

  機械化全面發展

  如何破解農業“用工難、用工貴”“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難題?推進農機化、實現“機器換人”是題中之義。農業農村部預計,春耕期間,全國將投入各類農機具2200萬台(套),目前已投入1560多萬台。水稻、春玉米、春小麥、春大豆等糧油作物機耕率穩定在90%以上,機播率達到52%。同時,拖拉機衛星導航作業、高速精量播種、插秧同步側深施肥、無人機植保等新技術廣泛應用。

  據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副巡視員王家忠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86億元,已提前下達各省份,各地正陸續啟動實施。與往年相比,2018年的購機補貼政策有一些變化。一是全面推行補貼範圍內機具敞開補貼。購置補貼範圍內的機具,都可以申請補貼;二是拓展了補貼機具資質渠道。除通過農機推廣鑒定的産品外,今年可將通過相關部門認證的農機産品作為補貼機具,包括進口農業機械。

  從去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加大了全面機械化的推進力度。王家忠説,今年將重點補齊玉米籽粒直收、甘蔗機種機收、棉花機採等短板環節,再創建100個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示範縣,引導有條件地區向高質高效機械化升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