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導演佩克:用鏡頭講述馬克思的青年時代

2018-04-25 16:2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巴黎4月25日電(天下人物)導演佩克:用鏡頭講述馬克思的青年時代

  新華社記者張曼

  從《萊茵報》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産黨宣言》正式出版的1848年,卡爾馬克思在科隆、巴黎、布魯塞爾、倫敦間顛沛流離而又從不放棄理論探索的那段生活,恰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橫空出世的時代注腳。

  就以這5年多時間為截面,海地導演拉烏爾佩克用上千個鏡頭拍攝了傳記電影《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在歐洲大陸掀起新的“馬克思熱”。

  之所以産生“熱度”,是因為影片不只在還原歷史,不只是致敬偉人,更在激發觀眾重新思考當今西方世界所面臨問題的根源所在。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爾科斯裏克評價説,這部電影的出現“正當其時”。

  對現實的叩問

  把電影鏡頭對準青年馬克思,對佩克而言,似有一種人生經歷的共鳴。

  佩克出生於海地,如今在法國生活。他8歲時為躲避政治動蕩隨父母輾轉到剛果(金)生活,後在美國和法國念完中學,上世紀70年代赴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讀書。畢業後,他在美國幹過多種職業,包括計程車司機、記者、攝影師等,後回到德國學習電影。90年代中期他一度出任海地文化部長,辭職後開始在歐洲潛心製作電影。

  人生的幾次轉折,讓佩克尋找了解世界的工具。20歲那年,他開始學習馬克思著作,參加《資本論》討論會長達4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佩克説,他希望從馬克思身上和馬克思主義中汲取靈感,進而用馬克思主義去分析世界上發生的一切。

  因此,佩克的電影作品大多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思和回應。2016年,他以美國黑人民權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生活為題材,執導影片《我不是你的黑鬼》,獲得201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提名。而拍攝《年輕的卡爾馬克思》,更是對西方現實問題的一種叩問。

  “馬克思陪伴了我整個人生,是我科學觀念和政治觀的脊梁骨。”佩克説。

  對真理的呼喚

  把電影鏡頭對準《共産黨宣言》出版前5年那個歷史時期的歐洲,對佩克而言,似是一種在現實中呼喚真理的吶喊。

  影片《年輕的卡爾馬克思》節選了馬克思在1843年至1848年間的生活片段:被迫離開德國、與恩格斯相識相知、在法國與各種學説碰撞論辯、赴英國改組建立共産主義者同盟並創作《共産黨宣言》。這5年多時間,是馬克思主義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階段,也是整個歐洲矛盾四起、學説林立和迷茫困頓的特殊時期。

  作為歐洲電影圈裏的一位資深導演,佩克説,今天的西方世界正處於一個衰落期,政治活動遭詆毀,政治家不受尊重,民粹主義抬頭,社會矛盾凸顯。他希望用電影手法給現實問題提供思考的通道,特別是喚醒對一種智慧的重新重視與思考。

  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説服力,佩克在影片創作時特別執著于每個細節的“寫實性”,劇本大量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書信集改編,力爭做到“每一個畫面都有證據”。

  佩克説,事實上,馬克思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一直存在,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幾乎所有的西方經濟報紙都在談論馬克思,關於馬克思的書籍、研討會、話劇甚至行為藝術越來越多。

  對世界的認知

  《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去年在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亮相後,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相繼上映並獲得好評。當人們好奇為何一位來自海地的導演耗費10年時間拍攝這部關於馬克思的電影時,佩克給出答案:希望電影讓年青一代了解馬克思,能夠擁有一種思想的武器。

  電影開篇有一個情節,講述的是在十九世紀40年代的德國,在一部所謂的林木盜竊法案的庇護下,掌握了大片森林和草場的普魯士貴族可以用棍棒毆打驅趕撿拾柴火的窮人並把他們關進監獄。為此,馬克思在《萊茵報》發表文章,用辯證法指出法案的雙重標準,論證法案的荒謬性。

  這一情節的設計並不隨意。佩克説,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一些金融投機者借助技術手段製造泡沫財富,一些生態環境被沒有限度地破壞,一些人依舊在用軍備和武器聚斂財富……然而,只要用馬克思主義,就可以解釋當今世界發生的一切。

  “馬克思主義是認知世界的工具,可以理解社會中的力量分佈,可以理解社會如何運轉,可以理解經濟如何運轉,”佩克説,“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的很多論述,今天依然鏗鏘有力。”

  佩克希望通過影片鼓勵年輕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因為“從馬克思這樣一位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可以幫助人們塑造思想,可以幫助人們不斷地自我懷疑和更新”。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