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首季宏觀經濟開局良好 以提質增效迎接新時代

2018-04-24 15:16: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作者:閆敏 經濟學博士後,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處處長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2018年一季度經濟增長6.8%,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消費需求和服務業貢獻提高;品質效益繼續提升,新增長點不斷涌現;改革開放紅利持續釋放,經濟預期和信心向好。中國經濟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砥礪前行、得益於創新驅動科學引領、得益於高品質發展提質增效。

  新開局夯實發展基礎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中國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8%,持續呈現穩中向好走勢,為推動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新開端。

  經濟發展穩定性增強。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率已經連續11個季度穩定在6.7-6.9%,發展的品質和效益繼續提高,重點領域風險得以有效防控,總體運作呈現“提質增效”的可喜局面,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日漸夯實;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一季度內需貢獻率達到109.1%,2008年-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達105.7%,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主要來自中國國內;物價形勢穩定,既無通脹壓力,也不存在通縮風險,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7%,主要市場供求關係趨於平衡。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增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韌性,2013年-2016年,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拉動,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將放緩0.6個百分點,波動強度將提高5.2%。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對外開放等重大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産業結構與需求結構不斷升級,經濟“轉方式”步伐加快。一季度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8%,高端消費、資訊消費等發展提速,線上線下消費呈現良性互動,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服務業佔比提高至56.6%,貢獻率達到61.6%,繼續發揮主導作用,資訊、研發、商務服務等現代生産性服務業和以五大幸福産業為代表的生活性服務業增勢強勁。

  經濟預期持續向好。由於中國宏觀經濟運作平穩,就業形勢持續改善,通脹水準溫和適中,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市場預期穩中向好,企業、居民以及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增強。今年以來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平均值為51%,連續20個月位於50%以上的景氣區間;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7個月穩定在54%以上的較高區間,服務業先行指數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1%,連續10個月高於60.0%;一季度發電量增長8%,用電量增長9.8%,市場發展預期和信心持續樂觀。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值,亞洲開發銀行報告表示中國經濟將持續穩健前行,繼續扮演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角色。

  新理念推進品質變革 

  創新引領作用強化。中國不斷加強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效應明顯。一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數增長5.4%,日均新登記企業1.47萬戶;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整合電路增長15.2%,新能源汽車增長139.4%,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長29.2%;投資領域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數字經濟投資、新模式投資快速增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研發投入第二大國,2017年R&D佔GDP的比例達到2.12%,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準。根據世界相關組織排名,中國創新指數提升至第22位,處於中等收入國家前列。

  協調發展彰顯優勢。中國當前已基本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産業框架,初步實現了三次産業之間優勢互補;在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完善主體功能區建設過程中,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提高;區域協調性增強,西部大開發呈現新格局,中部崛起步伐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東部地區優化發展。一季度,“網際網路+”深入融入各行業、各領域,“四化”融合程度提升;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倍差2.55,比上年同期縮小0.02;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增長10.2%和9.4%,均快於東部地區增速;三大戰略有序推進,海南自貿區指導意見出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推出,區域協調性提高。

  綠色發展穩步推進。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下降,環境品質繼續改善。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2%,2013-2017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0.9%;城市空氣品質進一步好轉,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5.5%,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中國有望提前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到65%”的目標,為世界節能減排做出貢獻,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承擔重要角色。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中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逐步形成由點及面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季度,中國出口增長7.4%,進口增長11.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2.9%,高於同期進出口增速3.5個百分點;根據博鰲亞洲論壇共識,中國將繼續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放寬汽車業外資持股比例,主動擴大進口。中國具有近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人群,消費與投資市場空間廣闊。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將極大拓展國際市場空間,為世界各國帶來貿易、投資、就業機會。

  共用發展深入落實。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範圍擴大,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就業狀況持續改善,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發展成果人民共用的程度提高。一季度,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增加188萬人,同比增長1.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6%,首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萬億元;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6,高於每人平均GDP增速;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1%,效益進一步提升,實現了“政府有稅收、企業有利潤、居民有收入”的高效益增長。

  新動能促進效率提升 

  改革釋放制度紅利。中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大力推進國企、財稅、金融、價格、産權等領域改革,積極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優化機構設置,加強職能配置,提高效率效能,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高效的職能體系;落實“放管服”改革重要措施,實施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一季度工業産能利用率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6.7%,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33元。社會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産要素逐步從低效領域脫離,全員勞動生産率、土地産出率、資本産出率等能夠反映品質效率情況的指標增速有所提升,尤其是反映經濟發展效率的重要指標——全要素生産率增速2016年出現由降轉升拐點,這將對全球産生正面外溢效應。

  新經濟助推增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勢頭迅猛,社會創投規模持續擴大、優質雙創平臺不斷涌現,獨角獸企業數量增加;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先進製造業提質增效,整合電路、機器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領域加速發展,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異軍突起,以資訊技術為連結的産業融合程度加深;新動能推動居民消費品質改善,網上零售、視頻直播、線上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等新興消費快速興起。“中國效率”驚艷世界,當前中國每分鐘新建改建公路600米左右,遊客出行35000多名,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超過46800 G,網上商品零售1000多元,移動支付金額3.79億元……新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推動經濟增長。

  總體而言,中國物質技術基礎雄厚,産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創業創新活躍,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有能力有條件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中國未來將繼續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