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安倍訪美得到啥?日媒表示“看不清”

2018-04-20 10:1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日本、美國特約記者 孫秀萍 溫燕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雁初 任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結束了兩天的訪美之行。據日本共同社19日報道,在17和18日兩天裏,安倍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共會談3次,總計約4個小時,兩人還共進晚餐2次,並且再次打了高爾夫。但在這些“禮儀秀”之外,對於安倍從特朗普手中拿到了什麼“實質成果”,日媒卻表示“看不清”。除了獲得“將幫助日本解決朝鮮綁架人質問題”的口頭承諾,特朗普不僅對重返TPP直接説“不”,還拒絕給予安倍想要的鋼鋁徵稅豁免權。日本媒體評論稱,這兩人表現出的“兄弟情誼”顯然有一定局限性。

  共同社稱,在美國當地時間18日舉行的會談中,日美首腦確認將為早日解決朝核問題“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致表示將維持對朝鮮的壓力。特朗普還提到被朝鮮綁架人質問題,並承諾將幫助日本讓被綁架人質回家。不過在經貿方面,特朗普多次對安倍的提議“表示異議”“展示出明顯的溫差”。會談中,安倍再次要求將日本排除在美方鋼鐵和鋁進口徵稅對象之外,但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表示“只要與日本的貿易談判未達成協定,就不會排除”。而對於安倍在記者會上聲稱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對日美而言是最佳(選擇)”,尋求拉美國重返TPP的言論,特朗普則“不予理會”,明確表示“若不提出對美國有利的條件,就不重返TPP”。日本“AFPBB News”網稱,安倍屈服於特朗普的壓力,被迫同意進行日美貿易協商。

  針對安倍此次美國之行,日本富士電視臺19日評論稱,首相再次對外展示了與特朗普的“親密關係”,但問題是“特朗普總統是講求利益而非感情的商人”,在很多方面不打算向日方妥協,此次安倍能取得怎樣的具體成果“很難看清”。《朝日新聞》也稱,在除朝核問題之外的具體議程方面,日美首腦的分歧非常明顯,在美國的壓力下,安倍處於防守姿態。日本媒體還特別擔心美國用安全保障來要求日本在貿易方面讓步。《日本經濟新聞》稱,日本政府計劃將新建立的日美貿易協商機制置於“印太戰略”的推進框架中,從而爭取主動權,但特朗普顯然更積極地尋求與日本“一對一”,啟動日美雙邊自貿協定談判。為削減貿易逆差,可以預見,美國政府將進一步向日本提出更多要求,日本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此外,更多的日本輿論認為,安倍本次美國行更像是一次“逃避行”,他似乎是在努力尋求達成成果以沖淡其在日本國內接連不斷的政治醜聞。日本在野黨更是直截了當指出,安倍就是在有意逃避。因為和他同行的夫人安倍昭惠以及經濟産業審議官柳瀨唯夫是森友學園和加計學園問題的重要證人,兩人都被在野黨要求到國會作證。比起日美首腦會晤取得的成果,逃避國會質問的行為更受國民關注。美國媒體也注意到安倍的艱難處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安倍是在支援率驟降的情況下來美談朝鮮問題的,他的寶座可能不會長久。

  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員盧昊1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日美首腦會談的情況顯示,兩國在“表面一致”之下利益矛盾不少。在朝核問題上,日本迫切需要美國“提攜”,以避免被徹底邊緣化。而兩國間的貿易不平衡仍是焦點,考慮到特朗普應對中期選舉爭取選民的背景,美國對日本在這方面的訴求和壓力將進一步強化。不過,基於兩國在亞太“霸權護持”的共同戰略目標和安全同盟機制,日美關係的“基本面”不會有大的動搖,但日本仍需小心翼翼地應對特朗普對日政策的不確定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美國正通過強勢手段試圖加深日本對美國的戰略依附和追隨,這讓一直以來尋求通過對日美同盟“戰略性利用”以實現戰略自主目標的日本面臨更大挑戰。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