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刷垃圾資訊賺零花錢?另類資訊平臺“草根”突圍

2018-04-19 16:01: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刷垃圾資訊賺零花錢?

  另類資訊平臺“草根”突圍

  給你一小時,在跳廣場舞和盯著手機連看幾十條新聞賺幾毛錢,你會選擇哪個?在大量三四線城市人群中,不少人都選擇了後者。與廉價團購的電商“黑馬”拼多多類似,一批資訊App也瞄準了三四線城市的“草根”用戶,以刷新聞賺零花錢為誘餌,希望在殘酷的流量大戰中迅速突圍。

  新奇:補貼模式引讀者薅羊毛

  “快點開我發的文章讀一讀!”在親友微信群裏,山西運城的鄭女士最近很是活躍,頻頻轉發明星八卦、養生貼士、奇聞逸事等資訊連結,“再轉幾篇我就能湊夠獎金提現的額度啦!”

  讓平日裏不愛玩手機的鄭女士變成“低頭族”的,是一款名叫趣頭條的手機App。在這個資訊平臺上,你每閱讀、分享一篇文章、發展一個“徒弟”(下線),就能獲得“金幣”獎勵,累計到達一定額度後,就能換算成人民幣,提現到支付寶、微信賬號裏。

  同樣是趣頭條擁躉,黑龍江的老彭和幾個朋友建了個互助微信群,除了平時在群裏轉發文章、互相閱讀趣頭條上的文章幫助群友得金幣獎勵外,他們還會在群裏熱烈討論獲得獎勵的各種技巧、經驗。

  在三四線城市或縣城市民的手機上,有很大概率會發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手機App——趣頭條、淘新聞、惠頭條、淘頭條……市面上,通過現金補貼鼓勵閱讀、轉發的資訊平臺已經有不下十個。“讀資訊,賺金幣”“刷刷新聞就能賺零花錢”是這些平臺常用的廣告語。

  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趣頭條,累計註冊用戶已超7000萬,日活躍用戶1000多萬。3月底,趣頭條宣佈完成超2億美元B輪融資,騰訊領投,尚珹資本、順為資本、小米、華新致遠、創伴投資、光源資本跟投,投後估值超16億美元,躋身全球新晉“獨角獸”榜單。

  “並不是只有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群體才有廣告價值。”淘新聞CEO張耀亮解釋了這類資訊平臺快速增長的原因,“中國最廣泛的人口都生活在三四線城市,這麼大的用戶人群,我相信沒有人願意錯過。”

  爭議:類傳銷推廣簡單粗暴

  “故弄玄虛”“沒啥意思”,鄭女士自己也承認,她轉發的連結裏,有很多內容並不那麼值得讀,用年輕人的話説有點“Low”(低級)。然而,點開連結看幾眼、轉發給幾個微信群的工夫就能賺錢,一邊看電視一邊就能完成,這讓很多人深陷其中。

  記者隨機採訪二十多位趣頭條用戶發現,真正靠自己閱讀能賺到的錢少得可憐。“我沒收過‘徒弟’,最多一天才收穫200多金幣,折算成人民幣也就1毛多一點,一個月下來兩三塊錢,還不夠流量費的呢。”一位用戶吐槽。

  那麼,要想在平臺上多掙點零花錢,應該怎麼辦?答案是“收徒”,也就是拉新用戶。在多個平臺上,介紹一個人成為平臺新用戶,能獲得3元到8元不等的費用。“我是我媽的徒弟,我婆婆是我的徒弟。為了賺點零花錢,一家子都來玩趣頭條了!”在東北生活的白領小葉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平臺方絕非“人傻錢多”,而是每一分錢都要物盡其用。舉例來説,單純“收徒”是無法獲得獎勵的,用戶必須促使“徒弟”閱讀或者轉發分享文章、保持活躍狀態,才能獲得平臺最初承諾的全部獎勵。但頻頻敦促“徒弟”刷資訊的後果,就是讓自己在朋友圈裏越來越不受待見。“難免有被人悄悄拉黑的情況。”小葉説。

  其實,用真金白銀補貼用戶的做法在網際網路公司中並不新鮮。早年間,盛大遊戲就曾通過玩家推廣註冊的“分紅”機制進行推廣。近幾年來,外賣、打車、共用單車等市場,早期也紛紛採用補貼獎勵方式來獲取新客戶。

  只不過,趣頭條等資訊平臺的方式更加簡單直接甚至“粗暴”,收益以“毛”為單位來計算,吸引對時間精力消耗及內容品質不太敏感的人群。尤其類似于傳銷的誘導式推廣,隨時可能有被封殺的風險。

  前景:低質內容難留住用戶

  “一天到晚在家刷這些,有這時間去運動運動、唱唱歌跳跳舞,多好?”對於母親沉迷這種刷資訊賺錢的手機App,市民孫婧頗有微詞。“趣頭條簡直是害人精啊”,在她看來,這種模式用極低的價格吸引人們將大量精力投身在“垃圾資訊”上,令人反感。

  幾週前,在孩子的強烈反對下,鄭女士也卸載了手機上的趣頭條和惠頭條。“每天貼著螢幕看,內容也沒啥吸引力,真夠累的,視力都下降了。”

  依靠迅速積累的用戶,這些資訊平臺已經開始大量投放廣告來變現。以趣頭條為例,幾乎每兩三條內容就夾著一則廣告,足見用戶群體對廣告轟炸的忍耐力。

  如果沒了補貼,這些資訊平臺還能有吸引力嗎?鄭女士説,她平日裏幾乎不會使用新聞資訊平臺,“看新聞什麼的,在微信上看看就夠了。”隨著獎勵吸引力消失,這些花錢買來的讀者也會迅速流失。

  對此,趣頭條董事長譚思亮近日坦言,趣頭條平臺上的內容目前還比較“單薄”,接下來平臺將花很大精力建設內容體系。記者 孫奇茹

[責任編輯:張曉靜]